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責之切,也愛之深

社會眼看法治

2010年08月17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一宗襲警官司,掀起全城哄動,網民上街。事件已超出案件本身,而映照出香港社會基層和中產裡一股對權貴富有者醞釀多時的不滿情緒。

  社會情緒,是必須正視的重要信號。當然,在情緒以外,還有理性。靜心細察我們的社會,對普羅大眾,法治雖然有時顯得昂貴,但仍然是香港社會之所託,要珍而重之。責之切,也愛之深。

  《時代論壇》今期走訪幾位法律學者、社會學者及常為基層市民打官司的律師,分享對法治和公義的體會,以下為部分內容:

  本身為基督徒的執業律師鄧偉棕,其律師行約十名律師,一直希望在「維持生計」與「維護公義」(或維權)之間取得平衡,在賺錢維生的同時,也免費或收取較低廉費用幫助貧窮人或基層市民打官司及提供法律諮詢。

  鄧偉棕的律師行,曾多次幫助處理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轉介的個案,例如早前一名回流港人申請綜援被拒,以及兩年前囚犯或被羈留者爭取投票權的官司。「回流港人申請綜援一例,不單是我們有意幫他,事實上當事人不純粹為自己利益,是有心弄清楚社會福利署的綜援制度是否存在問題,是為著整個香港的好處。」至於囚犯爭取投票權一例,鄧偉棕指出,立法會早在九十年代已討論多次,但贊成議員不多,政府亦不支持,後來有一兩名囚犯決意爭取,又得到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協助,而鄧偉棕則提供法律的援助。

  「我們接觸過不少市民諮詢法律意見,發現社會有很大鬱結,市民往往希望通過法律程序處理問題。」他指出,現實是有很多個案已經過了法律程序,已有判決,是dead case,沒有辦法再處理,而市民則想「翻案」。「香港法律不是能夠隨便『翻案』,要有新的支持或找到案件在法律上的錯誤等。面對這些個案,我們會勸他們放下,但往往不太成功。這反映社會上有些市民無處發泄,就將所有寄期在法律上;但去到這階段,要從法律找到公義,是一個奢望……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接受本報訪問時指,至今未有證據證明原審裁判官有「偏幫」權貴之嫌。他認為,社會對法官的指控過分。至於判刑是否過輕,他表示不同法官有不同的判斷,有「嚴」有「鬆」,不滿判決者可透過上訴機制去解決。

  「我覺得有點將包致金『擺上檯』,整天都說(被告)是包致金姪女,她都已經是成年人啦。而且講的是法官,我們過往一直相信法官是有一些獨立性的。」

  不過,對於事件引起社會強烈的反響,戴耀廷認為,這反映出香港社會對權貴被「偏幫」的憂慮情緒很大,即使過去一直信任的司法體制,都被受質疑。他指,社會各界如果不正視此現象和所反映的問題,如貧富懸殊等,日後遇上同類案件,將會繼續出現這種情況……

……是次案件在原訟法院的判決,導致約三百網民上街遊行。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認為,引起是次遊行主要有兩個因素,糾結下產生了是次的激烈回應:

  一、司法制度的公正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是次的判決令香港人或遊行市民質疑司法的不公,引起反響是理所當然;

  二、與建制及社會的不滿有關。市民所見,政府長久以來偏幫財團、地產商、特權階級,以致有社會不均的情緒。

  陳健民認為,個別事件反映市民對司法傳統的質疑。首先,市民認為司法界的圈子小,人事的關係或會在判決中有所考慮。「雖然沒有提及包致金,但這不會減低市民對『官官相衛』的懷疑。」而最重要的宏觀因素,是市民認為政府偏幫特權階級。「這較為重要的是社會因素,貧富懸殊的情況嚴重。又如現在樓價急升,我們看不見政府採取任何有力的措施對付財團。」

  「可能是次判決根本沒有不公的情況,但社會對於此事已經有所前設──被告來自這個背景、家庭,市民就會懷疑有此判決是否與社會長久以來的不均掛勾……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