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成溢:合一運動沒市場
2010年08月13日
香港普世合一運動青年網絡(EASY Net)主辦的「愛丁堡會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系列──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研討會之第二次聚會「香港普世合一運動的現況」已於八月十日晚假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舉行,分享者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蘇成溢牧師、信義會監督戴浩輝牧師及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亞太區(WSCF)總幹事Necta Montes Rocas,約三十人參與。蘇成溢認為,香港教會合一的推動多為事工與社會服務上,神學教義的合一則很困難,而戴浩輝承認目前合一運動在香港基督教界仍處於邊陲位置。Necta則強調,合一運動不應單由教會領袖推動,應在青年等社群開展,進到基層社會處。
蘇成溢:搞合一運動沒生意
蘇成溢承認,過去合一運動在香港基督教界的發展「有起有跌」,至今處於低潮。「相對六、七十年代,香港教會公開地互相攻擊的情況已經少了很多,包容性強化了。」他說:「可是因著本位主義、個人主義的風氣,搞合一運動已沒有甚麼市場,相反搞大型活動會有上千過萬人。」戴浩輝也同意合一運動在香港是處於邊陲。「香港教會受福音派影響很大,著重傳福音、使人信主,但此不是教會生活的全部。相反一說到合一,就是不聽耶穌命令,因為你甚麼都會同別人(看齊),又會說某某教會不是耶穌教會,有此彼攻訐的心態。」
戴浩輝:協進會推動合一被動
蘇成溢表示,教會在機體上與事工上合一較為容易,如過往有聯合教會、宗派聯合、教會協會等組織成立,但一涉及教義,合一就很困難。「我們有個說法:『教義使人分裂,事工使人合一』就是如此。」他說。
蘇成溢又指,相反,外國教會在神學教義對話的經驗豐富,也曾達致共識,如一九九九年天主教會及世界信義宗定立共同宣言(Joint Declaration),在「因信稱義」的理解上達成共識;一九八二年在秘魯利馬,天主教、東正教及新教代表在大會上,確立在聖洗、聖餐及聖職上的共同點,並舉列成為文檔。「我希望信徒的教會觀,能從『我的教會』進到『我們的教會』,再進到『上主的教會』去。」他總結說。
身兼基督教協進會主席的戴浩輝也承認,目前合一運動在香港基督教界仍處於邊陲位置。「遇上災難發生,如內地水災,香港教會在救濟上努力支援,不過,在信理上合一較少」。他坦言,基督教協進會在推動教會信理上合一工作較為被動,過去雖曾舉辦聯合祈禱會、教牧聯合聖餐崇拜,但「只能看會員教會有多少effort去推動」。他認為,關鍵的應回到教會本身,建議設立對談部門或小組,就該教會的信理與別教會作對談,「否則只由協進會去推,是沒意思的。」「我過去也曾在協進會推動牧職合一,但也沒辦法推下去。」他嘆息說:「既然世界各地都有推動信理合一上的成果,香港應該也去take up,思考從我們自己的處境可如何做好些。」
Necta:亞洲合一運動的危與機
Necta則分享亞洲區推動合一運動的經驗。她認為,今天合一運動面對的危機不在遠象(vision)上,而在推動合一的教會機構內。「他們不少都有二十至三十年的歷史,經歷所謂Ecumenical Winter(合一寒冬)的時候,包括經濟資源的衰減,部分要裁減員工、將運作規模縮減,甚至倒閉。」她相信,今後合一運動的推動再不只是由教會領導(church-led),而是由民眾(包括青年等基層社群)領導,並且關注的方向不單在教內的合一,更應是指向世界(包括環境生態、不同的宗教)。
Necta又坦言,青年合一運動面臨的挑戰部分來自教會的宗派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影響。「隨著青年參與教會人數下降,不少教會都防止青年參與合一運動,深恐他們會因而轉換會員身分。」「而且,在印尼、巴基斯坦、印度等基督徒屬少數的地方,教會組織只顧囤限青年於所屬宗教內。」她說。
吳國偉:教會不明白青年
至於香港青年合一運動的狀況,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團牧吳國偉宣教師在會後接受本報訪問時說:「EASY Net在香港三四年前不是好work,現在已經好work。我們所提倡的批判思考、強調對話、關注靈性及大地的素質,與現今的八十後好match,所以我們明白現在青年人會好喜歡。我們的情況反而是不夠職員、不夠人去做事。」談到與建制教會的關係,他以牧養青年為例,指很多教會其實不明白青年的處境與想法,但就搞很多研討會。「相反,我們是知自己做甚麼麼。我都好希望可以同教會有對話,不過現在大家都是自己做自己事。」
香港普世合一運動青年網絡(Ecumenical Asia-Pacific Students and Youth Netowrk,Easy-Net)成員團體包括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AY團契、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旨在推動更多年青人認識普世 教會合一運動,作合一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