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婦女與教會口述歷史
2010年08月02日
在香港早期的基督教歷史記錄中,有關華人婦女的描寫幾近空白,有見及此,「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歷史研究計劃於二零零七年正式展開。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黃慧貞教授、教育行政及政策系蔡寶瓊教授、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及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代表統籌,約訪了二十六名年過六十五歲的基督徒婦女進行深入訪談,最後成功謄寫當中二十二個故事,結集成《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歷史》一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出版,並於七月十三日舉行出版慶祝會,藉此表達對各位婆婆的感謝與敬意。
慶祝會於下午三時半假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又一村會所舉行,得到十三位參與計劃的婆婆撥冗出席。她們來自不同教會宗派,跨越不同階層,但無論是年紀最輕的六十八歲還是最年長的九十二歲,這些婆婆都在神的眷顧下經歷了大半個世紀。她們有的在日本侵華、文革、暴動等遭遇家庭變遷;有的經歷了婚姻、生育、有的堅決獨身事主;有的從未接受過正式教育、有的則獲頒博士學位;但她們都在生活的不同層面愛主愛人。祈禱後,慶祝會正式開始,首個環節是「猜猜我是誰」遊戲,大會播放各位婆婆年輕時代的照片,讓大家誰是猜猜照片中人,繼而由照片主人翁分享是次參與計劃和出版的感受。
現年九十二歲的周敏婆婆是第一位幸運兒,老而彌堅的她笑言自己年紀漸長而健忘和嘮叨,但看到陪伴她出席的家人,便知道周老師是多麼的受兒孫疼愛。接著是明愛圖書館前館長梁沛霖、曾任職天主教教區教理中心主任達三十多年的鄭寶蓮姑娘和創辦德蘭中學的關慧賢校長,她們在主的帶領下無畏無懼。鄧李少萍婆婆邊說邊激動得落淚,她感謝女青年會把她從廚房拉了出來,又感慨五十多年來,她一直怕這些往事會破壞了她父母在兒孫心中的印象,所以把這些辛酸憋在心裡,想不到她那「粵語殘片」似的往事竟然會有人在乎,更能出版成書。蘇丹雲婆婆以輕鬆的語調娓娓道來她與先生間的經歷為主作見證。還有劉劉淑明、熊曼曼、楊梁梅莊、陳梁慕清、阿貞、馮寶群、陳義妹幾位婆婆的慷慨分享,無論大家是侃侃而談抑或比較內儉,都不難看見她們彼此惺惺相惜。婆婆們一生她們為家庭、為下一代、為教會付出,婆婆說到沉重處,坐在身旁的便會握著她的手、說到傷心處便拍拍肩以示支持、說起趣事便哄堂大笑。
遊戲和分享完畢,本書編者黃慧貞、蔡寶瓊和籌委阮美賢先後向各位婆婆道謝。黃教授解釋是次口述歷史的敘述風格,特別加插撰寫員的回應,乃希望透過書寫達至跨世代的對話。大合照後,大會備有茶點招待,大家在歡聚的同時,亦不忘在大家的書上簽名留念。婆婆們都謙稱自己年老、很平凡、不懂說話、字寫得不好,但看著從未受過正式教育的婆婆小心翼翼地一筆一劃在新書上簽名,聽見另一位婆婆在電話中跟兒孫打趣道:「我們正在在書上簽名呢!對呀,好像o靚模那樣簽書呀!」,在座的我們都從她們的言行中看到謙遜、活力、堅毅和不平凡。她們各有各的際遇,各有各的精彩,因緣際會在這計劃相逢,她們都說很高興認識各位姊妹。然而,她們說得更多的是「榮耀歸於神」和「感謝主」。縱然她們又喊又笑,但都懷著這感恩的心以言以行活出基督的愛。
是次分享婆婆們以自己的名義發聲、述說自己的感受,她們不再只是某牧師或醫生的母親,她們都是獨特的。慶祝會約於六時半正式結束,如蔡教授所說,在她們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上主的肖像。華籍基督徒婦女(尤其是於戰後成長的一代)積極貢獻於教會事奉或各自的社會職務上,於性別平等、婦女教育、社會及家庭政策等方面社會發展推動功不可沒。故《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歷史》實為一重要媒介,捕捉這些早期華人基督徒婦女的生活經驗及其當時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處境,讓她們的聲音得以被聽見、她們的生命故事得以記錄,此於香港歷史、本地教會歷史、婦女歷史等書寫尤為寶貴。當然,尚有許多珍貴的生命故事有待我們發掘,可幸的是,我們已有一個起步。
(撰文:彭家維、李祖喬)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