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暢論教會、社會、溝通、牧養

牧職神學院邀2035信徒及教牧

2010年07月09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牧職神學院於七月六日在界限街平安福音堂主辦「發展就是硬道理?2035看教會發展」座談會,由三位20-35歲的信徒以及一位教牧分享他們對教會發展的看法:包括近年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中大學生吳以諾、電視台記者祝芷欣、牧職神學院應屆畢業生廖家敏及宣道會海怡堂牧師劉立武,有超過七十人出席。

理想的教會是……

問及理想中的教會,四人不約而同提到「關係與溝通」,認為相交、互相服事的群體是最能吸引2035留下的原因,他們又指理想的教會應在社區上發揮影響力。吳以諾(左圖)特別提到,青年人期望教會能提供「知性」教育,例如講道可更有邏輯性和哲學性,讓他們能更深入了解信仰,知道怎樣在生活中實踐神的心意。但祝芷欣則憂慮「知性」講道會太理論化和深奧,未必每個人都能消化,因為認為在「知性」之餘也應多舉例子協助說明。

社會與教會的張力

不少教牧都要求信徒在教會事奉,有餘力才參與教會外的事工。廖家敏(右圖)坦言以前覺得教會內的事奉才算事奉,但當她認識一位同輩在話劇方面很有恩賜,但因教會沒有發揮機會而參加了外面的劇社,便明白到未必所有恩賜都要留在教會內發揮,教會外的參與也可以是事奉。

祝芷欣很認同馬丁路德所說:工作是一個召命。她認為身為記者,能夠堅守準則──不扭曲事實──就是事奉的方式,將有需要人士的訴求準確報道出來,就是服事他們。有參與基督徒學生運動(SCM)的吳以諾則認為,讀書是事奉,參與社運也是事奉。他認為「教會內的事奉才是事奉」的觀念很錯,因為事奉必須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提到現在很多教會過分事工化,常說「動員」,但「動員」一詞其實帶有階級性,不少被動員的會友其實並非自發參與。

長輩與2035的溝通

吳以諾指出個別教會令八十後生氣的地方是:把傳統與真理混淆。例如他的一位弟兄有次穿著短褲、拖鞋上教會,有人便吩咐他以後不要這樣穿,但卻沒解釋原因。吳以諾質疑這到底是出於傳統還是真理?他批評指這種「家長式」的教導十分專橫。

劉立武(圖右)指教會有多元性,持不同意見的人應保持對話,以尊重的態度分享自己的立場。他認為每一代人也不喜歡長輩的「家長式」教導,長輩應嘗試恩威並施的表達,讓後輩感到愛和關係,同時亦說之以理,維持表達和教導的空間。而2035一代可能會以質疑的方式向長輩作回應,劉立武認為這是2035消化和思考的過程,長執應耐心聆聽和明白對方,不要因2035提出不同意和質疑,便斷定對方「為反而反」、挑戰自己。劉立武亦提到傳媒近期不斷提及八十後,但卻很少提及七十後,他認為他們受過五、六十後的教育,同時又離八十後的想法不遠,因此期望七十後可成五、六十後和八十後的溝通橋樑。

主持黎錫華牧師總結指,2035和非2035都重視真理,也相信耶穌是主、教會是燈台,但因理解不同,只能各自表述。他認為在這類知識和觀念的交流之前,大家可能更需要有生命的溝通,例如教牧先主動關心2035的生命掙扎,從而減少彼此了解的阻礙。同時他亦認為兩代人可互相補足,例如八十後可聽聽五十後的經驗,五十後亦可學習八十後的火熱。

教會發展和牧養

台下提問非常踴躍,有人問到四位嘉賓怎樣看教會的發展。吳以諾強調教會在發展的過程中,「討論」非常重要,即使未能找出答案,但討論能令大家繼續思考相關的議題。祝芷欣(圖右)也提到,很多時會友覺得問題不能解決,又或認為長執權威性太強,所以察覺問題也不提出,結果令情況不能得到改善。

亦有與會者提到2035是一個黃金階段,信徒在此階段將經歷許多「第一次」:如第一次工作、第一次結婚、第一次生孩子……面對衝擊,這可能令2035遠離教會。廖家敏回應指,她覺得這些「第一次」反過來也可能使2035與教會、與弟兄姊姊的關係更緊密。劉立武也認為2035並非特別多困難的階段,因為每個階段也面對特有的困難,重點是教會能否盛載大家的需要。他認為教會可建立互相服侍、配搭的群體,如有經驗的父母可教導年輕父母照顧孩子、在職人士則可向初入行職青分享工作經驗,這樣就能回應大家的實際需要──而教會在過程中的角色就是作為中間人去作出配搭。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f012a

走出教會才能治理這地
職場或你的周圍就是天國
是你行神旨意的地方
教會是碉堡
是給小孩餵奶的地方
如果要攻擊
一定不能戀棧碉堡防守過度
這是壕溝現象和藍波情節


發言日期:201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