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福與十五個機構差會聯辦「短宣大召集」 劉達芳:禱告突破我族中心和宣教困境,看見神國的無限
2025年11月01日
2025年10月11日,禧福協會聯同十五個差會及機構,於佐敦廟街239號八福匯舉辦「短宣大召集」聚會,有144人報名參加,除了信息分享、禱告領受,以及差會介紹外,大會亦向參與者介紹明年安排的26個不同類型的短宣團,讓信徒了解其異象與行程,選擇明年最符合自己的呼召與時間表的短宣機會。
宣教的挑戰——我族中心主義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在信息分享中,以使徒行傳10章為背景,探討宣教與祈禱之間的密切關係。她指出,當時福音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加利利和撒馬利亞已經廣傳,教會平安建立,人數增多。然而,福音的傳播卻僅限於猶太人當中,外邦人沒有聽聞福音的機會。這種停滯的根源,在於猶太人根深蒂固的「我族中心主義」。
彼得在回應哥尼流的邀請時,明確表示:「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使徒行傳10:28)這種選民心態,認為猶太人是神特別喜悅的,而外邦人則是為地獄之火預備的,這成為了福音向外邦人傳播的巨大障礙。
劉將這種「我族中心主義」的現象,與香港教會的處境相類比。她回憶起1972年回到香港時,福音工作主要集中在學生和青年人當中,而工廠裡的青年工友卻鮮有聽聞福音的機會。後來,神興起了「工業福音團契」,在工廠中建立了團契。同樣地,妓女、地盤工人、的士司機等群體,也曾是福音的「未得之地」。感謝神的恩典,後來神 帶領禧福開始在這些群體中工作,甚至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教會。
然而,宣教的挑戰並未就此結束。劉指出,在我們身處的社區中,仍有許多「未得之民」,例如夜總會的工作人員和黑社會成員。更普遍的現象是,香港的華人教會,其宣教對象絕大多數仍是華人,而對南亞裔、少數族裔等群體則視若無睹。根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香港有8.4%的非華人人口,這些人就生活在我們當中,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他們屬靈的需要。
這種「我族中心主義」的心態,不僅限制了神的作為,更是將我們自己對神的理解,強加於神的屬性之上,彷彿神只是一位愛華人的神。這種以自我為中心、以教會為中心、以城市為中心、以民族為中心的思想,使我們的世界變得狹隘,也阻礙了神國度的擴展。
祈禱是突破宣教困境的鑰匙
那麼,如何才能突破這種宣教的困境呢?劉強調,答案就在於「祈禱」。然而,令人慚愧的是,在使徒行傳10章中,首先發出禱告的,並非信徒,而是一位未信主的外邦人——哥尼流。
哥尼流是一位敬畏神、尋求真理的意大利營百夫長。他雖然進了猶太教,但尚未受割禮,被稱為「敬畏神的人」。他常常禱告,賙濟百姓,並且影響了全家人和身邊的兵丁。他對真神的渴慕和呼喊,達到了神的面前,並且「蒙了記念」。
劉解釋,「蒙記念」的準確翻譯是「成為一個記念碑」,彷彿一個具體的實物,擺在神的面前,使神不能忘記。我們的禱告,無論是在家中、在教會,還是為未得之民的代求,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如同啟示錄中所描述的,眾聖徒的祈禱如香升到神面前,神便將盛滿香的碗倒在地上,成就祂的大作為。(啟示錄 8:3-5)
劉進一步分享兩種推動宣教的禱告:1、未信者的禱告。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未得之民」,他們中的許多人,雖然不認識耶穌,卻也在向「老天爺」呼求,渴望脫離困境。神垂聽這些真誠的呼喊。她又分享了一個感人的宣教故事:埃塞俄比亞的一個貴族,因著對真神的渴慕而禱告,求神差派人來教導他們。神透過異夢向他啟示,並同時帶領兩位宣教士來到他的族群中,最終使得整個基里奧族(Gedeo)歸向基督。這證明了未信者的禱告,能夠開啟宣教的大門。2、神子民的禱告。彼得作為神的子民,他每日三次的禱告,是一種敬虔的操練。雖然他起初受困於傳統觀念,但神正是在他禱告的時候,透過異象向他啟示,潔淨了所謂「不潔淨」的活物,也藉此潔淨了他對外邦人的錯誤觀念,為他向哥尼流一家傳福音預備了道路。
從「原來」到「各國」的禱告突破
劉又進一步分享,禱告最大的果效之一,就是改變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和態度。當我們持續禱告,神就會拿走我們那些牢固的思想框架。我們常常會為自己和他人設定許多限制,例如「某些人可以宣教,某些人不行」、「一定要懂英文才能做宣教士」、「年紀大了就不能宣教」等等。以自己在黎巴嫩服事敘利亞難民的經歷為例。當時,為她翻譯的同工英文能力有限,而去難民營講道的同學們的英文也同樣是「有限公司」。然而,聖靈卻在當中奇妙地工作,補足了語言的不足。很多人認為年長的信徒不適合宣教,但後來她看到「耆兵」團隊在各地宣教的果效,打破了人原有的觀念。
劉又指出,當彼得在禱告中領受了異象後,他去到哥尼流家中,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在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使徒行傳 10:34-35)這兩個詞——「原來」和「各國」——標誌著彼得思想的巨大轉變。「原來」代表一個全新的理解和觀察,意識到自己固有的思想與神的心意並不相同。劉挑戰我們,反思自己是否也為神設定了許多框框,為自己踏上宣教路設置了許多不必要的條件。她鼓勵我們有一個「原來」的醒悟:原來神的智慧高過我們的智慧,祂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祂的呼召,祂必負責。「各國」代表彼得的視野從單一的猶太民族,擴展到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他的思想層次被提升,從一個只關心猶太人的使徒,變成一個關心萬國萬民的宣教士。
小組連結,讓感動化為行動
禧福同工盧分享,這場特會的每一個環節,從信息分享、禱告、小組討論到差會攤位,都充滿了神的同在和聖靈的工作,讓與會者深受感動和激勵。在分組討論的環節中,與會者根據自己所屬的群體或關心的議題進行分組,探討在各自的使命工場中所面臨的困難、掙扎與得著。這種坦誠而深入的分享,讓大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連結。聚會後,許多小組都自發地建立了WhatsApp群組,以便持續地跟進和彼此代禱。
差會攤位成為互動和交流平台
除了主會場的聚會,眾多差會機構前來設立攤位,場面異常熱鬧。盧回憶起幾年前參加類似的展覽,當時門可羅雀,整個下午只有兩三個人前來交談。然而,這次的每一個攤位都人頭湧動,擠滿了渴望更多了解宣教事工的人。下午的差會分享環節,讓許多與會者第一次了解到,原來香港有這麼多不同類型、充滿活力的差會機構。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差會之間,沒有競爭,只有彼此合作、互相欣賞的和諧氛圍。在最後的呼召環節,當邀請願意委身宣教的人舉手時,現場反應異常熱烈,數以百計的手臂舉了起來,回應神的呼召。
另一位參與者MM姊妹分享,聚會不僅有信息上的裝備,更有豐富的互動和相交時間,讓與會者有機會與來自不同背景、但有著相同宣教心志的弟兄姊妹深入交流。此外,大會設立的差會攤位,也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大家可以直接與各個機構的同工互動,詳細了解每一個短宣行程的內容和需要,將感動化為實際的行動。聚會的總結部分回顧了宣教士在中國留下的福音種子,這也激勵了她的心,要繼續為神的國度去宣教、去預備,她將會持續為在會中認識的差會和短宣隊,獻上禱告和守望。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