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牧養更勝一籌? 陳韋安:應帶領信徒追求真實性
2025年10月24日
(採訪:黃君華)【時代論壇訊】AI可以取代牧者?AI也能牧養信徒?隨著人工智能(AI)的盛行,社會開始討論甚麽職業會被AI代替。在這個數碼潮流之下,牧者的重要性是否也會被削弱?今年的神學生聯禱日,邀請了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陳韋安牧師探討相關話題,分析牧者正面臨的挑戰與契機。他提出,AI難以讓信徒得著愛與盼望,因為它與人類之間存在根本性差異,這時代下,教會應多強調人的真實性。
現代人用科技揭露真理 卻局限對世界認知
陳韋安指,科技與真理,兩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關連。他解釋,真理的希臘文是a-letheia,前面的a意思為相反的前綴詞,而letheia解作隱藏,所以真理就是不隱藏的意思。科技把世上的事物更好地揭露出來,令我們對世界的本相有多一層認識。他把科技比喻為一門藝術,本質上都是把東西加工,從而揭示更多背後的信息。因此,我們藉科技把世界的事物「加工」,某程度上就是揭露真理的過程。
陳韋安又指,科技是認識世界的一種套路,而現代人正被局限在這套路之中理解事物。他以早前流行的吉卜力風格AI圖片生成器作例子,這個AI生成器能把人像照片快速轉換成宮崎駿動畫的風格,甫推出便吸引不少人一窩蜂使用,並把完成品上載社交媒體分享。他表示,起初看到那些照片確有新鮮感,但後來愈見愈多,便覺得整件事很「腌悶」,因為人們只透過同一個方式呈現事物,局限了對世界的認知,這正正是數碼科技帶來的問題。
AI與人類存在根本性差異 不能取代牧者
AI的出現,令不少人擔心自己的職業會被取代,不過陳韋安相信,AI難以取代牧者,因為其與人類之間有著根本性的差異。AI靠分析大數據去回應我們的提問,這些回覆也許能滿足信徒理性上的需要,但卻做不到牧者面對面關懷內心感受的效果。AI或許能模擬人類的喜怒哀樂,但那終歸是用程式編寫出來的感受,並非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
陳韋安引用奧古斯丁的主張指,靈魂分為理性、意志和記憶三種官能,而AI只有理性,因此它並沒有靈魂,也不能取代靈魂。若要處理信徒在靈裡的需要,就要牧者真誠地以愛關懷,讓他們從中感受到上帝的愛護與盼望。牧者給予的關愛是實在的東西,並不單單是外在的語言藝術,AI雖然能夠生成牧者所說的話語,但「有啲嘢係AI(做)唔到,唔係唔得,而係嗰件事本身唔係咁樣」。
牧養過程難能可貴 信仰應追求本真和嶄新
陳韋安認為,牧養除了看重結果之餘,也要重視過程,就是與弟兄姊妹同行的經歷。他以購買手工錶作例子,現今電子手錶盛行,時間直接從屏幕顯示出來,準確無誤。不過他仍有購買手工錶,因為欣賞背後人工裝嵌及齒輪運作的過程,這正正是價值所在。AI雖可解答弟兄姊妹的疑問,但缺乏實在的靈命相交,令人體驗不到生命交流之寶貴。
除此之外,他表示基督徒要不斷更新視野,令信仰保持嶄新。AI的運作過程是重新整合已有資訊,再生成文字回覆使用者的提問,所以並沒有新的內容。但牧者就可以因應弟兄姊妹的處境加以牧養,協助他們以新的角度看待信仰,心意更新而變化。陳韋安亦勸勉神學生們,要尋求信仰的本真(authentic)。他指,隨著AI的發展,真實事物會變得愈來愈珍貴,就如畫作一樣。他相信手繪畫作會比AI畫作更值錢,因為即使AI畫得再真實,製成品本質上都是假的;而畫家即使畫得醜陋,其作品都是一幅真實的藝術。他覺得教會不用被淹沒在數碼年代之中,數碼科技「可以有,但唔係出路」,與其不斷思考如何融入這些科技,不如著重突顯人的真實性。
是次神學生聯禱日的主題為「數碼時代的門徒——牧者的挑戰與契機」,由香港神學生聯禱會主辦,於10月18日早上在觀潮浸信會舉行,大會表示有235人出席聚會。今屆神學生聯禱日有16間神學院的學生參與。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