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大會 持守見證直到公義降臨
大會為期十天 探討和平等多項議題 擁抱邊緣
2025年10月21日
【曾俊柏編譯】在傳統的鼓聲與三響禮儀性的銅鑼聲中,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第27屆全球大會於10月14日在泰國清邁正式拉開帷幕。來自世界109個國家、超過400名的教會代表、夥伴齊聚一堂,展開為期十天的議程。這次大會由泰國基督教會(CCT)主辦,不僅是WCRC首次在泰國舉行,也適逢其前身組織成立150週年紀念,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大會主題定為「持守你的見證」(Persevere in Your Witness),靈感來自希伯來書12章1節,呼籲與會者在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持守信仰並持續為更公義的世界奮鬥。
WCRC主席娜拉.該撒布(Najla Kassab)牧師在開幕致詞中表示,在氣候危機、地緣政治重組和新科技興起等多重挑戰下,教會的見證尤為重要。「我們是一個身體,蒙召以勇氣和憐憫共同作見證。」
WCRC總幹事塞特里.尼歐米(Setri Nyomi)牧師則以「我們與雲彩般的見證人一同努力」為題發言,並邀請各區域代表起立,象徵著代表全球超過1億基督徒的改革宗家庭的廣泛與多元。亞洲教協(CCA)總幹事朱納卡拉(Mathews George Chunakara)博士也致意,稱大會主題在今日全球背景下「至為貼切」,並認為對此主題從聖經、神學、宣教和社會政治角度的反思,將極大豐富普世教會的共同承諾。
公義的再想像:從啃噬常規到解放神學
會議的議題之一,是對「公義」的深刻反思。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政治思想學教授妮維迪塔‧梅農(Nivedita Menon)在專題演講中,提出一個挑戰性觀點。她認為,公義並非一個等待實現的終極理想,而是「對社會常規日復一日的啃噬與瓦解」。她以尼加拉瓜手語的發展為例,說明一群失聰的學生在被教導讀脣語和西班牙語時,自發地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語言。「這種語言來自於他們彼此之間,源於一種『失序』的行為。」她藉此論證,真正的創新與改變,往往發生在打破既有規則的過程中。
梅農進一步挑戰「平等」等同於「無差別對待」的傳統自由主義觀念。她直言,失明之所以成為一種「殘疾」,是因為世界是為有視力的人所建造的。她解釋,社會圍繞著某種被定義為「正常」的標準來建構,才使得生理上的差異變成了社會性的障礙。因此,她主張公義並非要抹平差異,而是要質疑並改變那些製造出不平等的結構本身。
梅農的批判最終指向了資本主義。她認為,資本主義從誕生之初就充滿暴力,剝奪了人們的共有資源與棲息地,並將自然商品化,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她引用一位印度經濟學家的話說,氣候變遷「是富裕生活方式排放的結果」,但其代價卻由窮人來承擔。她因此呼籲與會者認真思考「去增長」(degrowth)的概念,主張經濟活動應以促進人類福祉與地球承承載力為前提,而非無止盡地追求財富增長。
呼應梅農的批判,來自牙買加的牧師約恩.哈維亞(Jione Havea)在帶領馬太福音14章「餵飽五千人」的查經時,同樣將矛頭指向了現代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他引用青年核心小組的報告指出:「我們需要將自己從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這些奴役包括依然存在教會中的父權體制、白人至上主義,以及對彩虹族群(rainbow people)與身心障礙者的排斥。哈維亞分析,當門徒建議耶穌讓眾人「自己去村莊買食物」時,正反映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資本主義心態,認為資源是稀缺的,需求必須透過購買來滿足。然而,耶穌的回應「把他們有的拿來給我」並選擇分享,則是對這種邏輯的徹底顛覆。
直面歷史傷痕:從賠償正義到區域和平
對公義的追求,不僅指向未來的經濟模式,更要求對過去的歷史創傷進行誠實的面對與悔改。世界傳道會(CWM)在工作坊中詳細介紹了極具挑戰性的「阿尼西謀計畫」(TOP),來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CWM議長林明珠博士形容TOP為CWM「最激勵人心」的計畫。計畫名稱取自腓利門書中的奴隸阿尼西謀,目的是從歷史與當代兩個層面處理奴隸制度的遺緒。
代表CWM的牙買加與開曼群島聯合教會牧師羅德里克.休伊特(Roderick Hewitt)博士在介紹TOP時,首先引用雷鬼教父巴布.馬利(Bob Marley)的歌詞「將自己從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強調解放思想是行動的前提。休伊特毫不迴避TOP當中「賠償」(reparations)這個敏感詞彙,他說:「僅有尷尬無法帶來轉變。我們盡力不弱化賠償,而是面對它。賠償是受福音啟發的──一種悔改的形式。當全球仍有約五千萬人生活在現代奴役中時,我們怎能袖手旁觀?」。
休伊特詳細闡述了計畫的四個工作重點:一、處理奴隸制遺緒,鼓勵教會進行道歉、悔改與賠償,並透過學術研究揭示歷史真相;二、對抗現代奴隸問題,辨識並打擊持續存在的剝削形式;三、推動解放教育,包括倡議和另類的神學教育;四、促進轉化性的普世合一運動,改變教會間的工作方式。為了將理念付諸實踐,休伊特強調,CWM已成立賠償正義、記憶療癒與現代奴隸問題等三項基金,並表示「CWM準備好言行一致」,展現其決心。他補充,宣教來自「與弱勢者一同承擔風險的互動」,並質問:「人們是否足夠勇敢來做這項工作?」
另一場關於歷史創傷與和解的深刻討論,聚焦於分裂超過80年的朝鮮半島。在韓國教協(NCCK)主辦的工作坊中,尼歐米分享了他的感受:「當家庭中任何一部分哭泣時,我們也一同哭泣。」澳洲聯合教會(UCA)主席查麗莎.蘇利(Charissa Suli)牧師也分享了澳洲教會為此所做的禱告與行動,並說:「願我們在這裡的時光能加強團結的紐帶。」加拿大聯合教會(UCCan)牧師雅弗.恩得洛夫(Japhet Ndhlovu)博士在主持議程時表示:「我們與你們一同走在這趟盼望的朝聖之旅上,深信我們能一起建造橋梁,將衝突轉化為醫治與更新。」朱納卡拉坦言,追求朝鮮半島和解的夢想數十年來一直是普世運動的使命,儘管新障礙不斷浮現,但「奮鬥仍在繼續。我希望這些正式與非正式的討論,能將人們聚集起來並動員他們。」
擁抱差異與展望未來:從障礙神學到青年領導
大會也將目光投向教會內部,探討如何成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信仰群體。UCCan牧師、自稱跛腳神學家(crip theologian)的博士米莉安.施皮斯(Miriam Spies)在帶領查經時,對耶穌治好大祭司僕人耳朵的故事提出了深刻的再詮釋。她批評,許多人將這個醫治行為理解為耶穌對「身體完整性」的追求,彷彿目標是恢復一個所謂「正常」的身體。施皮斯認為,這種觀點根植於「健全主義」(ableism),渴望消滅差異,而非接納真實的身體。她指出,耶穌的行動其實是對那位被視為可拋棄的奴隸身體的肯定與修復,是一種「道成肉身」的團結,宣告所有身體,特別是那些被社會貶低、視為破碎的身體,都不可或缺。
教會的未來,也取決於能否傾聽並賦權年輕一代。在青年核心小組的會議中,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領袖坦誠地分享了他們在數位時代的掙扎與盼望。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傳道師候選人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主持關於人工智慧(AI)的討論,有與會者擔憂,「數位平台,包括AI,正在影響我們的思維,而不是我們去影響它。」
由來自美國長老教會(PU(USA))牧師薩布麗娜.斯萊特(Sabrina Slater)帶領的討論,則觸及當代青年普遍感受到的絕望感。與會者列舉了不公、暴力、貧窮、戰爭與氣候危機等令人沮喪的現實。斯萊特引用耶利米書4章27節「全地必然荒涼,我卻不毀滅淨盡」,以此說明,即使在看似無望的荒涼中,上帝仍存留了空間與盼望。她鼓勵青年們在彼此的故事中,好奇並傾聽上帝在何處動工。
在參訪行程中,泰國新教協調委員會成員查倫西拉塔.奇薩克達農(Charoensirata Chitsakdanon)牧師也分享了泰國教會培養青年領袖的「歸屬、相信、成為」(Belong, Believe, Become)模式,強調必須將今日的青年視為「當下的領袖」,而不僅是「明日的領袖」。
對於大會主題「持守你的見證」,普世教協(WCC)總幹事傑瑞.佩雷(Jerry Pillay)牧師認為,這對韓國的處境再貼切不過。他表示,和平的契機時而出現,又時而消逝,但他呼籲:「持守帶來盼望,而盼望帶來光明的日子。禱告帶來盼望,我們永不放棄。上帝呼召我們走向和平、合一與和解。保持火焰,點燃我們的精神。因為上帝同在,新的事物將會來臨。」(資料來源:WCRC)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