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應實踐整全宣教 高舉生命與包容
2025年09月04日
【林宜瑩新竹報導】「教會還有任何用處嗎?教會是為何而存在?」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主委鄭仰恩牧師引用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獄中書簡》的提問、解放神學家慕里諾(Jose Miguez Bonino)直指教會關鍵的問題,以「高舉生命與包容的教會:普世運動的觀點」為題,在9月2日「教會的多元風貌」普世論壇專題演講時,強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張、推動的宣教六面向,是必須全部做到、不偏重哪幾樣,才是真正「整全」的宣教。
鄭仰恩直言,現今台灣教會仍較偏重「宣揚福音、培育上帝兒女、愛心服事」面向,卻忽略「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的面向。他從普世宣教觀點提醒大家,要時刻反思「福音」的意涵,簡言之就是「上帝國的福音」,應打破「教會中心主義」,排除神聖與世俗兩元對立的偏見,要有「教會,在世界上,也為了世界」的觀念,成為高舉生命與包容的教會,致力在現實世界中,實踐上帝的旨意與主權。
在這場專講中,鄭仰恩介紹信仰與教制特派會(Faith and Order Commission,簡稱FOC)2012年出版的《教會:邁向共同異象》白皮書,是普世教會經過10年討論建立的共識:一、肯定《尼西亞信經》裡對教會的定義:「一個、神聖、大公、使徒」四個記號;二、對可見合一的委身;三、對宣教的共同強調;四、普世教會與地方教會應如何共同宣揚福音。
鄭仰恩也介紹另一本普世傳道會與宣教特派會(Commission on World Mission and Evangelism,簡稱CWME)出版的《一同邁向生命》白皮書,內容接納《一同邁向生命:在地貌變化中的宣教與傳道》研究方案成果,讓普世教會在面對現今各式霸權(經濟、軍事、族群、階級、性別等)的壓迫與排斥,尤其是來自宗教偏見所激發的暴力,教會如何成為一個高舉生命、對他者開放、友善且包容的教會,進一步展現基督信仰核心價值的美好見證。
鄭仰恩強調,教會要在共融中成長,教會在世界上,也是為了世界,這也是1999年羅馬天主教會與信義宗、新舊教群體重新群求合一簽署「稱義╱成義教義的共同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2017年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加入簽署JDDJ的原因,因為基督徒是在恩典裡被重塑道德生命,既被稱義也努力成義。
他指出,教會對世界的服事應包括幫助受苦者及邊緣人,發出先知之聲且捍衛受壓迫者,追求公義與和平,營造促進人類尊嚴的社會,以推動上帝國的價值觀,並關顧受造界,基督徒應為這些使命委身、受苦,甚至付出生命。作為共同體的教會應在信仰、聖禮生活、服事中合一,聖禮更應成為社會行動的動力及典範,教會應在朝聖旅程中預示新天新地的美好意象。
鄭仰恩表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整全宣教六面向,就是依循上述普世教會的共識所擬定。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也根據這兩本白皮書,出版了《高舉生命與包容的教會》一書,歡迎各教會洽詢台灣教會公報社,藉此更加聚焦學習如何成為一個高舉生命與包容的教會。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