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耶穌會掀翻我教會的桌子嗎?

耶穌掀翻了那些攔阻人禱告的東西。今天,教會裡有哪些東西需要被清除?

2025年07月29日

來源: Christianity Today 推薦: 推薦 0 分享: 分享至 LINE

(作者 Sebastián Franz)新約聖經中最令人震驚的畫面之一,是耶穌ㄧ走進聖殿,就開始掀翻桌子。

祂發現有商人在販賣祭牲、兌換銀錢,把敬拜之地變成了一個讓人致富的市集。原本應當聖潔的地方,如今充斥著貪婪的喧囂。祂的反應迅速且激烈。

祂不只是責備他們,而是把他們趕出去,掀翻他們的桌子。

是的,這位真的是耶穌——但不是我們常看到的那一面。不是那位歡迎孩子、醫治病人、與罪人一同吃飯的耶穌;不是那位「和平之君」。這讓人不禁想問:這真的是我們在福音書中認識的那位耶穌嗎?祂為何有這樣的反應?到底是什麼讓祂如此憤慨?

耶穌藉著這個機會教導在場的人:「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了『賊窩』了」(馬可福音11:17) 。

文化背景能幫助我們理解這段經文。在第一世紀,耶路撒冷的聖殿被劃分為三個區域:一區是給猶太男子使用的,一區是猶太婦女的,而第三區則是為外邦人 (非猶太人) 預備的,邀請他們來禱告、尋求神。兌換銀錢和販賣祭牲的人,很可能是在外邦人院設攤,因為從外地來的信徒需要在這裡兌換外幣。

這些旅人很可能長途跋涉了數週,甚至數月,只為在聖殿中向神獻上禱告。但當他們抵達時,迎接他們的卻是一片混亂。他們的注意力被喧囂的商人分散,被吆喝叫賣聲打斷,被剝削性的交易分心。原本應是敬拜與禱告的神聖場所,如今成了他人牟利的場所。那原是要幫助人親近神的地方,竟成了攔阻人經歷祂同在及大能的障礙。

神聖的空間,被表面的熱鬧吞沒了。

這正是激起耶穌義怒的原因:一個聖潔的地方被奪用了,那些來尋求主的人面前出現了攔阻。如史普羅 (R. C. Sproul) 所說,這些商人「根本不該在那裡做生意,這種行為違背了上帝為外邦人設計禱告之處的本意」。

這也是為什麼耶穌宣告:「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祂是在提醒眾人:上帝愛萬國萬民,祂喜悅那些懷著真誠與悔改之心前來尋求祂的人。藉由翻桌,耶穌清楚地重申聖殿的目的:聖殿是人與上帝相遇的屬靈橋樑,而不是讓人對上帝的渴慕失焦的地方。

如今,我們不再聚集於一座具體的聖殿,取而代之的是教會——這遍佈世界的信徒群體——成了上帝的活殿 (哥林多前書3:16-17;哥林多後書6:16)。雖然外在的形式改變了,但教會的使命卻沒有變:我們仍被呼召要成為橋樑,幫助人們走向基督。問題是:我們真的在這樣做嗎?

這是個艱難的問題,但我們必須誠實面對。

我們裡面,或者我們的教會建築裡,是否有什麼正在攔阻那些尋求主的人?

我們自己是否已成了阻礙,而不是橋樑?

如果耶穌今天走進我們教會,祂會不會掀翻我們的桌子?

我們是否專心幫助人與上帝建立連結,還是以各種喧囂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我們是否把太多焦點放在次要的瑣事上,反而築起一道道障礙?

牧者們,你的職責不是擔任通往神聖之地的中保。你不是舊約時代守衛至聖所的大祭司。你是一位牧羊人,你的責任是引導那些尋求主的人,帶領他們親自遇見上帝。

正如保羅在《以弗所書》4:11-13所寫:

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者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

我們的呼召,是建立上帝的百姓,引導他們歸向基督。但若我們沒有將人指向基督,而是不自覺地讓人注視我們自己呢?

對許多牧者而言,這種誘惑很常見——用我們的魅力、講道技巧來吸引人群,使自己成為焦點,而非成為引導者。我們也已經看見這樣的文化結出多少敗壞的果子。

我們不需要更多案例來說明這種「以牧者為中心」的文化如何毀滅一間教會。新聞已一再出現類似的報導:教會醜聞四起、牧者失足,屬靈信任崩解。

這個世界對「名人牧者」的過度關注,已扭曲了我們對牧職呼召的想像。我們如今面臨的危機是:培養出新一代追求牧職的年輕領袖,但不是為了回應聖靈的呼召,而是為了被看見——為了舞台/話語權、追蹤者,以及一條看似成功的事業生涯。

這不是耶穌心中的教會樣貌。

當這種對牧職的扭曲想像進入教會,它會逐漸重塑教會的整體運作方式。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更在意行銷策略,而不是代禱;更相信社群媒體的觸及率,而不是禁食禱告的能力;我們因教會座無虛席而歡喜,卻不在意這些人是否被真的帶領成為願背起十字架走窄路的基督真門徒。這一切漸漸變得「正常」,我們卻沒有察覺自己已經離原本的方向有多遠。

出於好意,我們許多人開始採納各種風格、策略、或聚會形式,試圖打造出一間所謂「現代化」、「能吸引人來」的教會。我們為了便利而縮短聚會時間;我們精簡流程、壓縮轉場時間;我們設計的信息過於柔和,以致於無法刺透人心。

為了趕著進行下一場聚會,我們匆匆將會眾送出會堂,切斷建立團契與肢體關係的機會。原本應該像回到家的相知相惜圍,變得更像一場場排程緊湊的活動。而在這過程中的某個時刻,牧者也失去了「羊的氣味」——他不再在羊群中,身上不再有羊的味道,而是被攝影機和聚光燈包圍著。

我們用效率取代了深度,用光鮮亮麗的畫面取代了降服。

牧者們,你的會眾不需要再追隨另一位名人,而是需要一位他們可以信靠的牧者。他們需要的是牧羊人。你的呼召不是讓他們「印象深刻」,而是引導他們成為門徒,讓他們的心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

陶恕牧師 (A.W. Tozer) 曾如此診斷這個問題:

「如果聖靈離開今日的教會,教會所做的95%事工會照常運行,沒有人會察覺差異;但若是在新約時代,一但聖靈離開教會,95%的事工會立刻停止,每個人都會察覺到發生什麼事了。」

這是一句令人警醒的話。

我們所需要的,不是風格與策略上的「升級」,而是一場真正的改革與回歸——回到我們真正的呼召:將人帶到基督面前,並看見基督在他們生命裡面成形。我們的主日聚會固然重要,良好的信息呈現方式也有其價值,但這些永遠不能取代福音的大能。

我們當然盼望教會成長。許多牧者也夢想有一天能帶領一間蓬勃發展的大教會。但我們必須誠實地問自己:是什麼在驅動這樣的渴望?

我們很容易落入「與人比較」的陷阱。我們看著其他更大的教會,心想: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我的追蹤者那麼少?為什麼我的信息好像不夠有影響力? 但如果我們根本是在用錯誤的標準來評估自己呢?成長本身是好的,但若它是由不安全感或虛榮心所驅動,成長也可能成為一張吞噬人心的陷阱。

一個從未聽過基督的人,是否可能走進我們的教會,聽完一場精緻流暢的三首詩歌演出、參與一場無縫的聚會流程、收到一段激勵人心的信息,卻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能夠禱告、與上帝連結的機會?就像耶穌時代的外邦訪客一樣,他們是否也是帶著尋求神的心而來,卻只遇見了喧囂與分心?

上帝的心意是要祂的殿成為一個人們可以真實遇見祂的地方,是一個可以禱告、傾訴、認罪、敬拜、懇求與降服的地方——但如果我們的聚會流程簡潔有力、安排精緻、娛樂性強到沒有人有時間去做這些事,那我們就徹底偏離了目標。

當基督再來時,祂不會問你有多少追蹤者,也不會在意有多少人收聽你的播客(podcast)。祂不會問你的會堂有幾坪大,或你的敬拜團發了幾張專輯。祂也不會因你教會聖誕節或復活節龐大的聚會人數而印象深刻。無論是10人、100人還是一萬人,祂關注的從來不是規模,而是我們是否是忠心的管家。

祂會簡單地問一句:我所交託給你的人,你是怎麼牧養的?

管家們「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提醒我們:上帝看重的從來不是數字,而是我們是否忠心地管理祂交給我們的責任。

這正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呼召——作為基督的身體、作為牧者——要以如此清楚、如此謙卑的生命樣式做祂的使者,使人們能不被任何事物攔阻或分心,透過我們看見耶穌。

我們從來不是主角。我們的事工夢想也從來不是整齣戲的重點。

我們必須離開聚光燈,把一切焦點重新對準祂。

Sebastián Franz來自巴拉圭,現為奧克拉荷馬市「聯合神的教會」(Iglesia de Dios United) 的牧師,並與妻子一同帶領社青事工及Podcast節目《Volviendo a la Esencia》(回到本質) 。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