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屬靈恩賜有附帶條件?

「屬靈恩賜」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具體化了的恩典,是恩典道成肉身的樣貌。我們就是彼此的恩賜。

2025年01月22日

Christianity Today

推薦本篇新聞 : 0


(作者 Carmen Joy Imes)我仍然記得坐在書桌前,手握2B鉛筆,將白色小圓圈塗成黑色的場景。我當時大約13歲,從未做過像這樣的複選題測驗。這個測驗會如何評量我?這對我的未來又意味著什麼?

不過,這個測驗並非在檢驗我的數學或社會學科能力,而是要揭示我的屬靈恩賜。它是我在教會上的ㄧ堂課的總結測驗。在幾週的時間裡,我們坐在一間簡單樸素的教室,學習關於聖靈如何賜予我們每個人特別的能力,好用在服事/事工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上帝會如何使用我來建造祂的國度。

當所有黑圈圈統計完畢,我帶著一種既驕傲又忐忑的心情注視著結果。教導的恩賜分數很高,給予 (giving) 也名列前茅。而憐憫/同理心的恩賜幾乎沒有得分,這讓我有點尷尬。有些恩賜我甚至難以理解。例如,「先知的恩賜」究竟意味著什麼?我擁有窺探未來的能力嗎?

三十年後,我可以說這個測驗的結果在某些方面確實準確,特別是關於教導的恩賜。但我也意識到,這個測驗本身可能無法通過檢驗——它對屬靈恩賜的濃厚的個人主義式的解讀——偏離了屬靈恩賜的核心。

使徒保羅比任何其他聖經作者都更加專注於討論屬靈恩賜。然而,我無法想像他會埋頭做著某種自我引導的「屬靈恩賜測驗」,也無法想像他會自豪地說自己是第一型人格 (九型人格裡的第一型)。保羅並不那麼關心自我賦權 (personal empowerment) 或自我探索 (self-discovery)。

「恩賜」這個詞本身就容易引起誤解。在英文裡,恩賜 (gift) 的意思可以是我們給予他人的東西,也可以是「個人擁有的某種才能」,例如我們會說:「她真的很有語言恩賜/天賦。」但這並不是保羅原本的意思。

保羅使用希臘文「charisma」(恩賜) 這個詞來稱呼上帝呼召基督徒參與的各種事工。Charisma源於希臘文的「恩典 (charis)」一詞。屬靈恩賜——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具體化了的恩典,是恩典道成肉身的樣貌。我們就是彼此的恩賜。

要了解保羅為何以這種方式談論屬靈恩賜,我們必須看看他是如何理解恩典的。我們通常將恩典與上帝拯救我們時的無條件的恩惠聯繫在一起——這是正確的。但初世紀的基督徒並不會唱《奇異恩典》這首歌,因為當時「恩典」並不是個宗教用語。它指的是將人們緊密連結在一起的社會黏合劑,在一種互相支持的關係之中。

一些藝術史能幫助我們理解恩典對保羅及早期基督徒的意義。

在希臘神話中,美惠三女神 (The Three Graces) 展現了保羅那個世界對恩典的理解。在一幅關於美惠三女神的畫作中,三位年輕女子手拉著手圍成圓圈起舞。在桑德羅·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15世紀的名畫《春》中,美惠三女神的衣裳幾乎透明,象徵著禮物的慷慨大方,毫無保留。她們共同展現了恩典 (grace) 的三個維度:施恩者的慷慨、恩賜 (gift) 本身,以及恩賜喚起的感恩之情。

事實上,恩典總是需要他者的存在。單獨的恩典是不完整的——就像是,一份禮物被接受,但受禮者並不感激這份禮物。畫中女子踮著腳尖,暗示著動態的舞蹈。她們優雅的互惠舞步展現了友誼的紐帶。這就是初世紀風格的恩典。

在現代西方,我們崇尚沒有附帶條件的禮物,因為這保全了我們的自主性——我們不需對任何人負責。但在保羅的集體主義文化中,送禮從來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施予者及接受者之間無限互動的一部分,創造了相互依賴和持久的喜悅。

恩典這份禮物是個邀請,讓人進入群體裡,以及進入這份關係所帶來的特權和義務。接受一份禮物意味著接受它涵蓋的一切,包括「以尊貴的方式使用這份禮物作為給施予者的回饋」的責任。換句話說,恩典這份禮物有著「附帶條件」——並且是最好的附帶條件。

保羅每次提到「所蒙的恩典 (grace that is given)」時 (他在書信中至少提及12次) 指的都是具體的事工使命。保羅說:「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弗4:7)。他在這裡並不是在講救恩的恩典,也不是在強調個人的超能力。保羅接下來列出事工的角色。這段話所使用的語言與他在前ㄧ章中談到自己的事工時一致:「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祂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弗3:8)。

保羅的文字清楚地顯現恩典那環形的舞蹈。對他而言,上帝所賜的恩典更像一項事工任務,而非某種特定的能力。並且保羅明確指出這些事工任務的目的:

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1-13)

保羅並未形容屬靈恩賜是「送到個人門前的神聖禮包」,而是「ㄧ群被差遣去建造教會的人」。當我們為教會群體獻上服事時,我們便將這些事工的恩賜傳遞給他人。我們自己成為了恩賜。

上帝賜與教會的恩賜——或恩典,就是那些透過參與祂呼召要做之事,培育這個群體成熟長大的「人」。這些恩賜 (禮物) 並非獨立運作,也不是我們可以保留不分享的。正如我們在主日學學到的,我們這微小的光不是造來藏在斗笠下的,而是用來發光的。

保羅呼籲我們所有人,為了他人,使用上帝賜與我們的恩賜。我們無法透過專注於「自己擁有哪些恩賜」來啟動這些恩賜,而是透過共同管理這些恩典來發揮恩典的作用。生活的壓力或教會的氛圍可能讓我們成為壁花,但我們是為舞池而生的。

若我們保留自己的屬靈恩賜——無論是服事的事工還是我們自身——就是在使我們的群體更加窮困。保羅如此寫道: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林前12:7)。我們不僅僅接受聖靈的恩賜,我們就是彼此的聖靈的恩賜。

而這些恩賜並非毫無條件。如果教會拒絕接納某個正在努力完成上帝賦予其服事使命的人,恩典之舞就會嘎然而止。

保羅的恩典——他從上帝領受的呼召——是將福音帶給外邦人。恩典催促保羅以服事的方式將這份禮物帶給一個並不總是知道如何接納他的教會。

保羅是如此向加拉太教會介紹自己的:「做使徒的保羅——不是由於人,也不是藉著人,乃是藉著耶穌基督,與叫祂從死裡復活的父神」(加拉太書1:1)。保羅深知自己的呼召是上帝神聖的引導。保羅被差遣,保羅就是那份禮物。他明白自己別無選擇,唯有透過服事他人來回應上帝的恩典,即便這種服事伴隨著極大的痛苦和個人的犧牲。

我在想,「屬靈恩賜測驗」和「人格類型測驗」是否會讓我們局限於自己的舒適圈,從而錯過了可能被呼召去做更多事的機會。恩典並不總是與我們的天賦和能力完全對應;有時候,上帝會呼召我們以不那麼自在的方式來服事教會。因為重點並不是自我實現,而是服事他人。

我在1990年代做的屬靈恩賜小測驗中,得分最低的項目是「同理心」。根據這個測驗,我成為一名聖經教授而不是安寧病房的護士似乎是合適的人生選擇。「照顧者」的角色對我來說並不自然。然而,最近上帝給了我一個新的任務,讓我照顧一位患有癡呆症的家人。讓我驚訝的是,這段旅程迄今為止是甜美的。在我與其他ㄧ同服事癡呆症者的同工合作時,我感受到聖靈的力量。如果我對這項任務說「不」,我會錯過很多很多。

那個屬靈恩賜小測驗並不完全準確。它預設我需要向內尋找一種隱藏的屬靈超能力,好幫助我決定如何度過我的人生。但更好的方法應該是:帶著禱告的心,與我們的群體一起尋求上帝,尋求了解祂希望我們每ㄧ個人在何處服事他人,然後尋求能信實地管理這些機會。我們往往需要在群體中辨識我們的呼召。

我們需要彼此,才能ㄧ同成為那能向世界呈現上帝的同在的基督徒群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各種意義及維度上完整地、全然地經歷上帝豐滿的恩典。

卡門·喬伊·伊姆斯 (Carmen Joy Imes) 是拜歐拉大學 (Biola University) 舊約副教授,著有《承載上帝之名》(Bearing God’s Name) 和《成為上帝的形象》(Being God’s Image)。她目前正在撰寫新書《成為上帝的家人:為什麼教會仍然重要》(Becoming God’s Family: Why the Church Still Matters)。

圖說:Illustration by Elizabeth Kaye / Source Images: Pexels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