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獄》電影交流會 吳思源:喪禮的宗教儀式具療癒作用
2024年12月05日
(採訪:謝家誠)【時代論壇訊】近日電影《破.地獄》在社會掀起了一波熱潮,教會方面也引起了弟兄姊妹對禮儀的一些討論。愛百合機構牧養總監吳思源在上週一個分享會中提到,基督教殯儀強調的是對生者的療癒,認為教會應更重視後續照顧(aftercare),例如可提供哀傷治療、持續紀念亡者等。
讓家人更多參與在喪葬儀式
吳思源認為,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一個好的喪葬過程對家人來說是一個療癒,對生者是有治療……重新再出發的機會」。他介紹,殯儀服務大致上可以分為五個部份:緣、殮、殯、葬、續。
有關緣的部份,吳思源認為服侍者有機會遇到對象是一種緣份,但切記要把握得好,因為當禮儀做得不妥當,甚至會影響家人的情緒,他亦曾見過有喪親者因為喪葬處理得不好而離開教會。但反過來,吳思源亦見證過有離開了教會一段時間的人,因著長輩過身而回到教會,希望教會幫忙處理喪葬禮儀。由於這些教會在處理喪葬方面經驗豐富,最終挽回了流失多年的信徒。
吳思源指出,喪葬這個事件就好像「揭開地氈,把封塵了幾十年的恩怨、苦澀、矛盾等一次過揭出來」。不論是家人們爭論要用甚麼儀式,誰要作主等一連串問題都會浮現。
吳思源表示,一個殯禮對於生者和亡者都有意義。家人承受著喪親之痛,其實有需要在儀式中被安慰,但現時的殯禮往往只讓家人「家屬謝禮」,沒有讓家人參與在儀式當中。吳思源特別提到道教破地獄的儀式,當喃嘸師傅破地獄時,家人需要跟隨師傅有不同參與,這使得家人在儀式中與亡者有交流和感到安慰。
應更重視對家屬的後續照顧
他亦指出,教會應讓持份者更多參與在安息禮中。他很慶幸現時已有更多教會容許家人以不同方式參與,例如:組織詩班、拍片紀念、家人分享環節等。
續的意思是後續照顧,吳思源指出基督教殯儀不太重視對家屬的後續照顧,在完成程序後,「對教會來說這件事完了,陸續有來有第二單第三單,但對於家人來說,這才是哀傷的開始」。但他亦樂見近年來有一些殯儀公司開始提供輔導、哀傷治療,甚至教會的跟進。吳思源亦發現有教會在聖壇旁有一個聖櫃,裡面擺放了一本大簿,原來上面寫著每一年安息禮的亡者名單,在每年重陽或清明時會舉辦特別主日紀念這些亡者。
他引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關瑞文教授的觀點,指出基督教殯儀認為我們不可以再為亡者做些甚麼,但直至宗教改革前,基督教傳統裡有很長的歷史,是可以為亡者祈禱或做一些事情,例如天主教至今仍保留為亡者祈禱的禱文。
對家庭唯一一次的喪事
吳思源認為,在安息禮上儀式有其作用,在最近他曾主持一場為四歲小女孩舉行的安息禮,主持的牧師說:「今天是所有人的說話都無法安慰到的」,因為那份哀痛實在過於巨大。在這樣的情況,儀式便有其作用。當主禮為棺木灑上聖水時,吳思源看到很多親友都有流淚。
他批判基督教很多時候都依靠人的說話,但不少安息禮上的講道都只有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提及亡者的名字,整段內容都與亡者無關。他提醒,對教會來說可能這次的喪禮只是許多次中的一次,但「這個喪事對家庭來說是唯一一次」。
把世俗化的東西聖化
問答環節中,吳思源在回應基督徒該如何看回魂或先人報夢等事時,表示不會「一刀切」認為這些現象是心理作用或假的,反而偏向以「存而不論」的態度看待。他分享,上述提到的那位四歲小女孩的母親,由於非常掛念女兒,便祈禱上帝讓她做夢一償心願。後來,她便夢到女兒牽著她的手,但到某一刻便放開手,向著遠處的光走。同場亦有參加者問到遇見飛蛾或蝴蝶的例子,吳思源笑言,可以感謝上主因著這些經驗使生者得到安慰,但不要把飛蛾捉走。
被問到基督徒應如何對待「頭七」,吳思源認為「可以把世俗化的東西『聖化』,成為基督徒表達信仰的途徑。」他解釋,基督教同樣視「七」為完整數字,可以考慮在當日擺放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作紀念,例如亡者的照片、電子蠟燭和聖經,並且一家人一同為亡者祈禱。
他亦表示,有些時候不一定能用基督教禮儀舉辦安息禮,但禮儀不會幫助人上天堂或下地獄,因此信徒不用完全拒絕參與,可以坐在後排觀禮,亦幫助維繫與親友的關係。他分享,有一次被邀請到道教的葬禮,竟被邀請到靈寢室為亡者祈禱讀經,在讀經時亦沒有想到未信者會跟著一起唸,他樂見這樣的事發生。
「要破的又豈止是地獄——由《破.地獄》 看宗教禮儀背後的文化及意義交流會」由明光社及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合辦,當日吳思源的講題為「《破.地獄》從反思喪葬禮儀的療癒意義」,於十一月廿七日晚上在恩福堂舉行,約三百五十人出席,現場坐無虛席。另一講員雷競業牧師的分享,報道詳見另文。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