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服務處香港共融指數: 南亞裔、家庭主夫遭歧視
2024年12月03日
(採訪:陳雅汶 整理:林倩恆)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下稱服務處)今年進行全港首項「香港共融指數」調查,從八個範疇了解本港的共融情況,當中發現就業及教育為最不共融的範疇,而醫療、房屋則最為共融。至於香港整體的共融指數為69.44分(滿分100分),服務處評定情況為「一般」,當中男性、南亞裔人士等群體相對認為社會不共融。服務處指出,在就業方面,南亞裔人士多受歧視。另外,社會存在性別定型,難以接受「家庭主夫」。
服務處在今年五至六月,透過隨機抽樣電話訪問、網上調查、實體問卷,向十二歲以上的市民進行有關調查,收到1,026個有效回覆,受訪者的男女比例大約各佔一半,另93.7%為華裔人士,其他種族包括巴基斯坦人(2.9 %)及印度人(2.1%)等。服務處邀請受訪者以1至5分(5分為正確)來形容對社會在八個不同範疇的共融感覺,按得分次序(滿分100分)排列為:醫療(77.08)、房屋(74.23)、文娛康體設施(71.47)、文化及多元(70.97)、家庭生活(69.95)、社交(68.61)、就業(65.74)及教育(60.59)。
房屋共融指數最高 教育得分最低
對於上述評分,服務處認為政府近年在醫療及房屋方面投放不少資源,例如發展基層醫療、推行過渡性房屋等,有助社會共融。然而,在「房屋」範疇的共融指數中,劏房戶的僅給予58.67分,較無家者(63.97)更低。教育方面,雖然政府近年推出不少政策促進共融,但多以目標為本,例如協助學生完成考試,未能全面支援學生發展需要;且相關措施欠缺透明度,不少有需要的家長及學生均不認識有何支援。
至於整體得分方面,香港的共融指數為69.44分。按服務處的評級,以80至100分為「良好」,60至79分為「一般」,40至59分為「偏低」,20至39分為「較差」,即香港整體共融情況只屬一般。而南亞裔人士的共融指數又較華人低,前者只有67.22分,後者則為69.67分。而在上述八個範疇中,南亞裔人士在就業方面的共融指數更只得57.2分。服務處指社會對少數族裔人士仍有負面看法,即使部份僱主有意聘請南亞裔人士,亦面對欠缺招聘渠道、語言隔閡等障礙。
社會存在性別定型 服務偏重女性
如以性別劃分,男性的共融指數(68.3分)亦較女性(70.68分)低。當中差距最顯著的範疇是「家庭生活」,服務處認為這緣於社會對男士的家庭崗位有既定傾向,「家庭主夫」往往難被接受;惟現時的社會服務以女性為主,令男士使用相關服務時感壓力。
王先生是一位單親爸爸,由於長期患病未能工作,而他自女兒三歲開始便獨力「全職湊囡」。他認為,社會的性別定型使他感到無形壓力,「啲師奶見到我拖住個女,會覺得我係拐子佬。」作為「單親家庭主夫」全職照顧女兒,他亦曾遭到親戚冷言冷語,亦因他沒有正職而被批評。然而,他身為男性,在求助時往往較女性有更多顧慮。」
為此,服務處建議增設男士專用的熱線服務,並加強提倡「照顧者為本」概念,支援照顧者的個人需要及提供喘息空間。而就推動共融工作文化方面,服務處認為政府應牽頭推動社會建立共融的工作文化,而政府、企業及機構可開放更多的試工或實習機會予少數族裔求職者。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