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城市中的靈修與倫理 鄧瑞強:兩者不能分割

2024年11月07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0


(報道:謝家誠)【時代論壇訊】靈修所著重的是人和上帝的關係,而倫理著重的是人與他者的關係,兩者看似遙遠,為何會扯上關係?在十月廿八日的《城市靈修》及《好好思考,好好活著》新書分享會上,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特約教授鄧瑞強博士表示,靈修除了人與上帝的關係,亦是在城市生活中辨識那些讓生命萎縮的事物,察看上帝的作為,而神學倫理便是把這些醒察轉化為行動。

辨識城市中的靈性陷阱

華人教會的靈修強調讀經祈禱,甚少提及靈性與社會的關係。鄧瑞強表示,人生活的大部份時間基本上不能脫離城市,而城市生活其實有很多使生命萎縮的事物,因此靈修更應對城市中的事物有所覺察。他解釋,城市靈修不是讀聖經祈禱式的靈修,而是在生活中分辨讓生命萎縮的事物,並察看上帝作為。

以短影片為例,鄧瑞強指短影片正不斷削弱人的專注力,特別是小朋友。當人習慣了由演算法不斷推送符合口味的內容,大腦會不斷製造多巴胺,使快樂的感覺不斷延續,容易演變成上癮的情況。這種上癮使人陷入「悶和解悶的循環」,變成「只懂得接收刺激和回應刺激的生命體」。

鄧瑞強亦提到智能手機的危害,會使人逐漸與其觀看的內容同化,成為演算法化的奴隸。他觀察到近年的講道時長愈來愈短,反映人們無法忍受沉悶的分享;而智能手機亦培養了人們閱讀的習慣,只能接收使自己有快感的刺激,很難再「對變化不夠快的現實事物感到有趣,更難有動力去參與那些無法提供即時滿足的活動」。鄧瑞強指,城市生活使人遠離上主創造的豐盛,盼望此書能讓人重新發現上帝的真善美。

倫理緊扣時代問題

談到另一本出版的書《好好思考,好好活著:神學倫理第一步》,鄧瑞強指此書並不是個案分析,而是一本讓讀者學習神學倫理思考的「內功心法」,而非一些具體的倫理方法。他強調,神學倫理往往回應時代的倫理危機,這些危機乃是生死攸關,涉及歷史的前景。人類的問題同樣是靈性的問題。靈性的陷墮根源於神聖的隱而不彰,面對著靈性的黑暗,神學家發聲乃是理所當然的。

他以巴特(Karl Barth)為例,面對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價值崩壊,巴特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人類文明的危機,並把問題追溯至人類成為了真理的主體。由於人認為自己可以判斷何為真假,並奪去了上帝的話語權,人成為了真理的主人。因此巴特從啟示入手,重新肯定上帝才是真理的根源。人是聆聽者,像傭工一樣聆聽主人的話。鄧瑞強解釋,巴特的倫理觀肯定生命是一種禮物,因此在倫理上不應以戰爭傷害其他人的生命。

鄧瑞強亦介紹了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倫理觀。潘霍華從耶穌基督的身上看到上帝與世界的結合,因此他理解的神人二性重點不是耶穌的本性,而是上帝與世界緊密的聯繫,人不需要過份地尋求上帝在天的旨意,當人負責任地回應塵世的問題時,背起十字架,同樣是回應上帝的旨意。他解釋,巴特和潘霍華兩者剛好相反,前者是上帝與人要拉遠,後者是上帝與人拉近,讀者可以讀完後判斷那位更適合自己。

倫理受儒家影響

鄧瑞強重申,靈修與倫理兩者缺一不可,靈修幫助我們辨識上帝的心意,倫理把這些辨識轉化為行動。被問到兩者分割的原因,鄧瑞強認為這跟基督教如何傳入中國有關,當時的佈道主義重視要先讓中國人決志,使福音被約化為個人得救,但忽略了生命轉化的一面。

同樣地,鄧瑞強認為因為中國文化傳統,信徒所信的是基督教,但倫理仍然受儒家影響,失卻了基督教倫理的獨特性。他舉耶穌治好瞎子的神蹟為例,靈修除了是人與上帝的聯繫,同樣可以是看見現實的真相,像瞎子見到耶穌就是基督。由於中國文化強調個人操守,使基督教倫理忽略了這種眼界上的轉變。

是次聚會為「靈修與倫理共舞──整全視野」新書分享會,為第卅九屆基督教聯合書展台上活動之一。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