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準AI時代信仰反思:當耶路撒冷遇到聖塔克拉拉(矽谷)

2024年11月04日

台灣國度復興報

推薦本篇新聞 : 0


  【記者張雅茜報導】2022年11月底,OpenAI推出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ChatGPT之後,各種生成式AI雨後春筍般崛起。2023年被稱為AI元年,到了今年這波熱潮未減,蘋果剛剛推出最AI的IPhone 16。面對勢不可擋的AI,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如何回到真理的角度來面對和回應?在中華信義神學院58週年院慶11月2日講座中,陳冠賢院長以「當耶路撒冷遇見聖塔克拉拉」(矽谷)為主題,提供準AI時代的信仰反思。

  「AI的時代才剛開始。」陳冠賢院長引用盧希鵬教授(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的話做為開場提到,今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一位得獎者就是AI教父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另外,諾貝爾化學獎得獎3位中的其中一位叫約翰.瓊珀 (John M. Jumper ),他也是研究AI的專家。這些人在代表學習界桂冠中獲獎的事實正在預告,AI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有著直接或間接密不可分的關聯了。

  AI其實無所不在,小到家用智慧型電鍋裡使用的模糊邏輯(Fuzzy Logic)、辦公室的智慧咖啡機,大到各停車場的車牌辨識系統等等,隨處可見AI的蹤跡。另外,科技不單純只是工具,科技的發展和實踐已鑲嵌於社會文化脈絡當中,並且相互形塑。再者,科技是中性的,卻未必是中立的。大型語言模式訓練之下的生成式AI,可能反映著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因為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資料與資訊,大多是中產階級以上、有能力使用網路的人所提供出來的。而對於因著數位落差,網路資源相對少的人來說,他們的聲音就很難被看見。

  另外,人在使用科技的同時,也被其他人所使用科技影響著。舉例來說,現在一付好的耳機通常都具備了降噪功能,這是原本只有在音控台上監聽聲音的耳機才有的技術。當降噪耳機技術應用到一般使用者身上時,就會發現在路上戴著耳機的人,或者不少坐捷運的年輕人都戴上了頭戴式耳機,可能他們在聽音樂,更多也在暗示:「請你不要來打擾我。」科技的普及出乎了原來設計者設計的用途,帶來的是另一種溝通和文化的符號和意涵。

  因著AI浪潮,出現了三種社會文化現象:第一,縮時社會。「沒有最快,只有更快。」有了高鐵,台北高雄一日往返就不再是難事。早上在台北開會,下午可以出席在高雄舉辦的活動。另外,在工作上可使用的科技工具變多,原本兩件任務需要2個小時才能完成,因著新科技的助力,只需要半小時。當所需時間減少,工作速度變快,就能把更多的工作加進來,結果工作變得更多了,進入「速度更快、工作更多、時間更少」的循環裡面。

  第二,數位助推。大型網站像Google、Amazon、FB等等,凡你在網頁上走過的,都必留下足跡,成為大數據的資料,加上行為科學家或是心理學家的推波助瀾,透過演算法,預測我們的喜好,把節目和資訊推到你面前,告訴你,他們更懂你,推薦更應該要買什麼。透過使用者的軌跡,無論你按讚,或關掉廣告,演算法都不斷精準分析並預測我們的行為模式。而打造出來一個形象,就是它很懂我們的喜好和消費習慣。

  第三,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群人坐在一起用餐,卻各自使用著自己的手機,毫無任何交流和對話。「孤獨感是新的親密關係,親密感是新的孤獨關係。」科技產出了人與人之間新關係型態。

  最後,陳院長提出「初淺」的信仰反思,意思是知道AI的時代才剛開始,做出此時此刻可回應並初步的提醒。首先,當我們享受科技帶來一切便利的同時,仍需要有意識地面對科技所帶給我們的影響並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於AI所進行的隱含操控,透過數位推播來刺激我們的慾望和想望有所覺察。科技是中性,卻並不中立,必須明白數位監控跟資本主義有著很深的掛鉤。

  第二,讓上帝當上帝。「我們還需要上帝嗎?」AI所帶出的是一種計算式的理性,逐漸有了獨霸的地位。人類會不會試圖推測出一套上帝做事的法則和公式,建構出上帝的演算法?陳院長勸勉,我們不要去探索那隱藏的上帝,但要認識且能夠明確把握的是那位在耶穌基督裡面所啟示的上帝。所謂的上帝演算法隱含著我們想要去探索隱藏的上帝,想要洞悉上帝的心思。但回到身為受造物的我們,這是一個很大的試探,把上帝簡化成一套公式或法則,甚或是一套精密的演算法,無非把上帝矮化成受造物。「讓上帝做上帝,上帝就是上帝。」我們不要試圖建構一套所謂上帝的演算法,更不要讓演算法成為上帝。

  在疫情期間,德國教會開發出AI牧師,很快生成一篇文情並茂的講章,還會講道;AI是24小時不用休息,可以提供陪伴。我們必須思考,這真的是一種陪伴嗎?在基督信仰裡,我們同為聖徒,科技難以提供教會內真實的肢體關係、同享喜樂同擔苦難的聖徒相通,科技無法取代屬靈的實際。

另外,AI議題並不是唯一造成教會裡世代差異的始作俑者。無論面對哪一種議題,重要的是,年輕人的心聲需要被傾聽並開啟多代之間有效的對話。陳院長鼓勵,對於科技很快上手的年輕人,並不是把不善於使用的長者貶低,反而可以扮演好協助者的角色。

在傳福音上面,AI是大型語言模組,教會可以利用更多準確的講道和信仰問答來訓練AI。當一個人對信仰產生了興趣,進而想了解時,透過網路搜尋就能得到準確的信仰知識內涵。

  陳院長用問號來結束這場講座。AI時代才剛開始,我們也還在認識它,AI未來會如何發展和變化難以給出一個定論。不過,很難避免的是,各類的應用必定更深入發展,更難避免的是,全球化巨型企業隱含的操控可能會越來越強烈。我們不是要把AI當成幫兇或是污名化它,而是身為一個使用者,留意自己是如何被影響的,並善用AI成為服事這世代的工具。

禱告焦點:
求神幫助所有的基督徒,成為有意識使用科技的人,善用AI成為服事這世代的工具。
求神幫助教會更多活出屬靈生命的真實和聖徒相通肢體生活,成為這世代明光,吸引更多人歸向真正能滿足人心的真神。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