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如何在兩極化的世界談論上帝和政治

從事衝突管理的工作經驗幫助我發展出一套處理敏感話題的有效方法。

2024年10月27日

Christianity Today

推薦本篇新聞 : 0


(Seth Freeman)當我們發覺談論一些重要的事,可能會帶來某種風險時,該怎麼辦呢?今天,在接觸對基督教懷有敵意的人時,有時連在談話中提及耶穌都感覺很困難。隨著信仰在西方的衰落,如果我們不能與不信主的朋友和家人談論耶穌,他們又能如何遇見祂呢?我們的教會、家庭和社區內兩極化日趨嚴重的現象,常讓我們感覺無法討論政治或價值觀。

我們對和好友圈以外的人討論上帝、基督或政治,或有時甚至是在這些圈子內談論這些議題,都會心存戒備,是可以理解的情況。因為我們擔心會導致人們吵架,甚至破壞彼此的關係。對於棘手的問題,我們沒有答案。我們甚至無法就事實達成一致的觀點。我們摯愛的人似乎對和他們不一樣的觀點不感興趣,甚至反感。也難怪我們會避免向朋友或家人傳福音和談論政治,更別說是陌生人了。

但我深信,一定有一種有效的、愉快的且吸引人的方式來與人談論基督,並且以這種方式討論任何敏感話題也都十分有效,即使在激烈的時期也行得通。

關鍵在於三個步驟:複述、稱讚和探究。實際運作的方式是這樣的:私下相處時,也許是喝咖啡或一起用餐時,先把對話導向一個大話題,詢問朋友的看法,然後:

複述: 準確地重複朋友想法中的要點,讓他們點頭說,「沒錯,這就是我的意思。」
稱讚: 提出他們的想法裡你衷心讚賞的部分。
探究: 作爲和對方一同探索真理的人,提出你關心、好奇或有疑問的部分。
像這樣重複兩三遍。然後,分享你自己的觀點,讓對話從這裡展開。每當出現緊張氣氛時,就再回到複述、稱讚和探究。你想結束對話時,只需表達謝意並轉移話題,「謝謝,我很喜歡這次的對話。你給了我很多想法去思考。我們下次再聊這個話題吧。你週末有什麼計畫嗎?」

我來舉個例子。有天,你跟朋友說:「前幾天,我看到某某人去世了。你覺得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事?」她回答後,你複述她所說的:「你的意思是,死亡真的就是終點,來世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這種想法會分散我們『此時此地照顧他人』這一更重要的任務的注意力。我的理解正確嗎?」

「沒錯!」

然後你回應:「我很欣賞你對此生的關注,也很欣賞你擔心有人會因過度關注來世而不再關心今生。我非常欣賞你致力於照顧此時此地的人。我也深有同感。」 她鬆了一口氣。

你接著探究她的想法:「那麼,能不能再多說一些。你是如何得到『沒有來世』這個結論的?」無論她回答什麼,都沒問題。你繼續複述、稱讚,並再次探究,更深地瞭解她的想法、感受,或許還有她的故事(可能會對你有特別的啓發)。

漸漸地,這種談話讓人感到足夠安全及充實,以至於你朋友願意敞開心,並對你在這件事上的觀點感興趣。你和她分享,「我發現有一種對來世的信仰讓我更加專注於今世的世界。因為⋯⋯。」於是,你便開啟一場豐富、令人大開眼界的對話。

雖然學生們通常能成效不錯地運用這個方法,但在臨時起意的情況下還是有些困難。一些學生是在爭論中途,當氣氛變得緊張後,隨意地轉向這個方法,效果並不好。另一些學生試圖在大眾場合使用這個方法,但其他人可能會插話、打斷發言者並爭辯。還有個學生曾在酒吧裡試圖與人對話,結局就別提了。


多年來,我的學生們運用一種簡單的方法與他們強烈反對的朋友就「熱門話題」進行精彩的對話——能和人討論世上所有想得到的政治議題。他們經常回報:「對話進行得非常順利」、「我和我的朋友感覺更親密了,我們想要有更多像這樣的對話。」

我親眼目睹了這種方法的效力。例如,幾個月前,我與一位非基督朋友聊天時便使用了這個方法,在我們分別之際,他說:「這是我有生以來最棒的一次談話。」而我們聊了上帝將近兩個小時。這種方法幫助我與不同意見的人就高度爭議性的政治議題進行長時間的對話,並在過程裡讓我們感覺充滿活力及溫暖。

知道如何討論重要且敏感的話題,能讓你成爲更好的朋友、親人及耶穌的跟隨者。我們的目的不是爲了贏得一場辯論,而是以更多的愛、更深刻及更愉快的方式與我們關心的人產生連結。這也可能是幫助他人逐漸改變想法的最佳方式。巴納集團(Barna Group)發現這種方式是接觸非基督徒最有效的方式。最棒的是,這種對話方式出人意料的簡單。

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提前計劃好私人對話,並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時,都能有更好的效果。他們可能會邀請朋友談論某個話題,或等待一個可以在對話中使用這個方法的機會。如果想開啟與耶穌有關的對話,最好是採取間接的方式,討論會觸及屬靈問題的話題,例如某個會讓人思考邪惡的本質的事件,或一部會引發哲學討論的電影。

爲什麼「複述、稱讚、探究」會如此有效呢?首先,因爲它以謙卑爲基礎,而謙卑是一種非常討人歡喜的特質,廣受人們欽佩的人都以謙卑著稱——德蕾莎修女(Mother Theresa)、曼德拉(Nelson Mandela)、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以及最重要的,基督本身。

這種聊天方式還能增加安全感,降低防備心,因爲這種聆聽首先接納並尊重對方,同時也不要求我們要完全同意對方的看法。當人們感覺到你打心裡尊重他們的想法時,他們會更有安全感且放鬆,也會更加信任你。這種方法還能放慢雙方談話的節奏,讓人不需要急切地回應。

另外,這種對話模式給你一個學習的機會,讓你不必去反駁一個你尚未有答案的觀點(讓你不禁感到:「這好像是個滿有趣的觀點。我還有更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巴納集團發現,像這樣願意傾聽的基督徒明顯地更讓人喜歡;非基督徒表示,他們更願意與傾聽他們的人進一步聊天及認識基督,而不是那些試圖強迫推銷宗教的人。

「複述、讚美、探究」也是我們效仿使徒保羅傳福音的方式。在《使徒行傳》17 章中,我們看到保羅在亞略巴古(Areopagus)與雅典人講道時,首先表明自己深刻理解他們的信仰,然後在談論基督前稱讚他們對神靈的敬虔之心。

正如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指出的,如果基督徒總盡自獨白或與人爭辯,我們無法深入非基督徒的心。他指出,保羅在《使徒行傳》這段經文中並不是在傳道。相反地,保羅是在「進行對話⋯⋯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方法」。凱勒解釋說,這意味著你應該從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地聆聽。然後,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從對方的立場對他的觀點提出挑戰。換句話說,就是探究。

事實上,知道如何與我們認為的對手或真正的敵人談論重要議題,能夠改變我們和他們。非裔美國藍調音樂家戴維斯(Daryl Davis)曾與三K 黨領袖對話,並在過程中讓數十名黨員脫離該組織,甚至讓他們為自己的種族主義悔改。然而,戴維斯從未要求他們這麼做——他只是與他們進行友善且充滿好奇心的對話。能跨越思想鴻溝進行對話,使我們成為使人和睦的人和改革的推動者。

接下來,讓我介紹兩種安全、簡單的方法來練習「複述、稱讚、探究」的對話方式:

首先,在 YouTube 上觀看一段與你觀點完全不同的人的採訪。然後暫停影片,開始練習 「複述、稱讚、探究」的步驟,再繼續觀看影片,然後重複這個步驟。如果有朋友與你一同觀看,或許可以從朋友那裡詢問反饋。

或者,這禮拜找一位朋友練習。選擇一位通常與你想法相近的朋友,然後挑一個你們都關心但並不很熱衷的非宗教性話題(例如最低工資? 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是誰?), 和你的朋友就這個話題做15 分鐘的對話。有意識地使用 「複述、稱讚、探究」,看會有什麼樣的效果,聊完後詢問朋友的反饋,下週再和另一人嘗試一次,或許把話題引向上帝、救恩或其他重要的議題。

人們是透過傾聽和對話的方式來改變世界的。「複述、稱讚、探究」可以幫助我們自己首先成為改變的那一方,讓我們在週ㄧ到週五的生活裡,更加完全地活出我們週日禱告裡渴望成為的那種人,也幫助我們活得更像我們希望別人能認識的那位上帝。這種聊天方式幫助我們以溫柔且安全的方式展開對話,並最終可能有機會領人認識基督。此外,它還能幫助我們架起一座跨越政治和意識形態鴻溝的橋樑。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呢?

塞斯·弗里曼(Seth Freeman)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衝突管理和談判學教授,也是《扭轉局勢的15種工具:一步步增強談判能力的手冊》(15 Tools to Turn the Tide: A Step-By-Step Playbook for Empowered Negotiating)一書的作者。他是國際真理論壇(Veritas Forum)、校園團契(InterVarsity Fellowship) 和基督教大學團體的講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