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年輕人來教會找不到身份認同

吳煥星:製造空間給他們發夢

2024年02月01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1


【時代論壇訊】為吸引年輕人返教會,堂會推出各式各樣的活動作招徠,但現今大部份青少年卻因為學業而未能返教會。新手傳道吳煥星也有同樣觀察,擔心教會只是一廂情願,未能回應青少年實際需要。他建議教會可製造空間給年輕人發夢:透過興趣班,幫助他們找尋人生意義和身份。

斜槓牧者吳煥星在一月十七日舉行的教會更新運動「2024香港教會普查」交流諮詢會上,提到有年輕人對教會不滿,但他認為更多的是「不滿足」,「就算這些年輕人來到教會,也找不到身份認同。」他舉例,「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下稱EA)比較強調身份、歸屬感及人生意義,但EA有一套論述,教會又有另一套論述,他反問:「我們要吸納年輕人跟隨我們的論述,還是選擇聆聽,以同理心進入他們的想法?」

他從去年六月開始,在學校為學生做生涯規劃,觀察到學業壓力對青少年人造成困擾,指他們週六、日忙於補習、溫習、做功課,沒有空間返教會。他指堂會希望青少年來跟從耶穌,但憂慮堂會只是「一廂情願,千方百計想出不同活動吸引人(回來)」,而未能真正回應青少年人的需要。

吳煥星又形容自己遇到兩類年輕人:一、有能力,卻不清楚自己想選擇甚麼;二、清楚自己的選擇,但不知有甚麼人可同行、找不到渠道實現夢想。吳煥星認為教會可重新想像,不只進校搞活動、做生涯規劃,甚至可製造空間給年輕人來「發夢」,實踐他們心裡所想像、想探索的事物。例如以往不少堂會舉辦學結他班、咖啡班等興趣活動作招徠,他建議教會可藉這些活動,幫助年輕人尋找人生意義。

吳煥星認識有位年輕信徒A生活忙碌,以及有多項事奉在身,當邀請他擔任新的事奉崗位時,信徒A便婉拒。吳煥星認為,對比以往要委身、「要為神chur」的這一種屬靈傳統,對後現代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可能較難實踐,「他們不是不能捱,而是你要告訴他們事奉的意義。」最後,吳煥星則挑戰信徒A用恩賜服侍。他從宣教角度來看青少年事工,提出建議:信徒A喜歡拍照,可使用他的恩賜,建議他透過攝影,服侍教會所在的地方,例如拍下社區一些隱藏的面貌,也讓大家認識社區。

賦權非指完全不管年輕人

談及青年牧養,通常都會討論到賦權的問題。吳煥星觀察到,有教會完全信任、放手將事奉交給年輕人,但效果反而未如理想,這並非因為年輕人處事狼狽,要人「執手尾」,而是年輕人其實並不想教會完全不管他們。他強調要與年輕人有效地溝通,如多對話,而非指示他們,同時在屬靈上幫助他們辨識。

英語教會Island ECC的吳錦波牧師亦分享該會賦權的經驗:堂會在架構及活動上賦權年輕人。架構上,牧者主動邀請青少年參與事奉,在過程中領導並與他們同行;在活動中,同工純粹做行政支援。例如有年輕人想辦營會,該會放手讓他們實行,最終有七十人參與。他認為活動結果可能不是百份之一百好,亦有出錯,但仍覺得值得,因為年輕人有嘗試的機會,當中亦會有所成長。

與離堂者重建及重構信仰

近年也有如何牧養離堂者的討論。牧養離散信徒群體的吳煥星提到,不同的離堂者有各自方式投入信仰的方式,例如較極端的沒有再參與傳統堂會聚會,另外有些選擇轉教會,有些則以其他方式重建信仰生活。他提到以往牧養方式著重以堂會為本,但在後現代,年輕人會在社交媒體上認識信仰。他認為若堂會牧者善用這種現象,可幫助他們重回信仰。此外,也可與他們一起經歷重建及重構信仰的旅程。

吳錦波回應,目前還有「信仰生活mix and match」的現象,即在A、B、C教會參與不同的聚會,他指情況其實是歷年都有,只是近年情況比較顯著,這對教牧來說是較大挑戰,但有危亦有機——打破了堂會與堂會之間的必然的界線,幾間堂會牧者可同時牧養和關顧同一位信徒。

是次座談會為一月十七日於牛潮浸信會The Corner「轉角」舉行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交流諮詢會其中一節。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靜得

pray!

發言日期:202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