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看歷史 線上讀書會》
2021年09月03日
「自古至今,有不同的瘟疫流行在各種時代,今日回顧歷史,此時的我們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寫下未來的歷史。」宇宙光馬禮遜學園於9月1日舉辦「線上讀書會-疫起看歷史」,邀請魏外揚老師主講,帶領與會者從不同年代疫情下的歷史中,看見瘟疫雖造成嚴峻的挑戰,卻也看見基督信仰帶來屬天的盼望。
魏外揚老師說,1-3世紀(西元249到262年)期間,初代教會遭受「居普良瘟疫(The Plague of Cyprian)」的肆虐,經由教會歷史學者的研究指出「瘟疫雖造成嚴峻影響,教會卻仍在瘟疫中茁壯。」教會歷史之父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easarea),以及著名的歷史學家麥可尼爾(William H. McNeill)都分別對初代教會在瘟疫中的見證表達肯定。
優西比烏曾在《教會史》中表示,在疫情中大多數的弟兄姊妹都活出愛與忠誠,他們不遺餘力的為對方著想,且不顧個人安危的照顧病患。有許多原本照顧和醫治病患的人,因染疫而告別人世,這樣的死亡是基於堅定的信仰與虔誠,從任何方面來看都不亞於殉道。
麥可尼爾則表示,基督徒之所以能勝過同時代的非基督徒,在於他們懂得如何照顧病患,在瘟疫年代中,悲慘的流行疾病卻強化基督教會,因為他們所傳的信仰使生命有意義,即使遭逢突如其來的死亡也是一樣。
接續談到14世紀歐洲黑死病,魏老師引用一幅畫作「死亡的勝利」,講述在當時的歐洲有許多天主教徒,其中的神職人員對於「臨終前執行聖禮」相當看重,且為重要任務。所以在「死亡的勝利」畫作中會看到很多照顧病患、關懷染疫者,甚至陪伴他們到死亡前,都是神職人員。「現今許多人稱醫療人員是第一線,但當時站在第一線的是這些神職人員。」然而,當時他們沒有口罩或相關配備可以保護自己,因而有大量的神職人員染疫、死亡。
瑞士宗教改革領袖慈運理曾寫《瘟疫之歌》,當年被差派到蘇黎世當牧師,卻於1519年染疫。原本因服事的事工繁重而外出休息,卻發現瘟疫爆發,身為神職人員,他馬上回到崗位照顧、關懷染疫者,後來因此染疫甚至差點喪命。在他所著作的《瘟疫之歌》有三段時期:染疫與病危時期、重症時期、康復時期,他在作品中不斷的表達醫治與死亡,都在於主。後來在康復時期寫下文字讚美神:「我的神!我的主!祢的手施行醫治,我得以再次站立在地面上。」
1527年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在染疫期間仍致力服事百姓,他曾說:「作為你們的牧師,我已定意絕不拋下主的講台,就算爆發100次瘟疫也不會讓我退縮。」顯出馬丁路德不只是宗教改革家,也是忠心牧養百姓的牧者。馬丁路德甚至提醒對百姓有責任的人都不應該逃離,例如:政府官員、醫療人員、教牧人員。
1633年,在德國巴伐利亞邦的小鎮奧伯阿瑪高爆發瘟疫,鎮民大量死亡,當時鎮民向神禱告:只要瘟疫止息,願意每10年就演出「耶穌受難記」。後來瘟疫止息,鎮民也在1634年開始每10年演出耶穌受難記,直到今日。有人說:「這不只是聖經故事的重現,而是一場歷史的見證;這不只是人生歷程的體驗,而是一場生命的見證。」
1854年司布真遇到倫敦霍亂,他在面對疫情時,曾宣告詩篇91篇9-10節的禱告,深信神是避難所。他原本出身在鄉村,在鄉村教會講道,後來受邀到大城市的教會服事,還未適應生活就染疫,深信「瘟疫期間,是傳福音的契機。」因而在當時不斷陪伴、關懷病人,透過講道信息安慰他們。
魏老師說,透過不同年代的瘟疫事件,可以看到不同的屬靈人物面對瘟疫的信心展現,而今,我們也正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面對挑戰,期盼這些人物對死亡不畏懼、對未信者傳福音的負擔,要不斷的傳承下去。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