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影片】停看聽原則以愛相待 父母成為天父愛的管道

2021年07月09日

台灣國度復興報

推薦本篇新聞 : 0


 「透過停、看、聽,在親子關係衝突之時,能夠妥善面對;藉由家庭成員輪流主持家庭會議,擴充家庭祭壇,讓家成為彰顯天父愛的地方。」今年暑假因著疫情影響,每個家庭或許都面對類似的景況:孩子不用上課,在家時間更多,如何運用時間?如何在親子關係中面對衝突,卻不會互相傷害?
 翁真聯老師(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講師)於7月7日接受本報專訪時,特別提出一些建議,鼓勵父母成為天父彰顯愛的管道,也在教養孩子之前,先照顧自己的心與情緒。
 投入親職教育10多年,本身也從事教牧諮商的工作,翁真聯老師提出觀察,許多個案的生命創傷大部分都來自家庭,但很多時候有些傷害是可以避免的,雖然父母對孩子很用心,但可能互動的方法不甚妥當,甚至讓孩子感受不到愛,結果言語的影響至深,就需要花更多時間處理自己的生命。
 翁老師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神既然應許我們要成立一個家庭,而且家庭是講愛的地方,那為什麼衝突這麼多?」她進一步分享,天父愛兒女的心是「因信稱義」,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很優秀,而是因為我們「相信」。因此,當天父看我們全人,也不會專注在我們做不好的地方,「家長也可以用相同的眼光看孩子,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擁有上帝的形象。」
 然而,因著疫情影響,家人相處時間更多,隨之可能的衝突也變多,太多的時間都相處在一起,容易被彼此的情緒影響,更容易被無心的言語傷害。因此,翁老師特別製作2段影片,除了勉勵爸媽成為鼓勵型的父母,也提出聖經的「金蘋果和銀網子」,勸勉父母要對孩子說鼓勵、肯定、欣賞、接納的話。


藉由出遊 稀釋舊有問題?
 翁老師表示,以前沒有疫情的影響,家庭可以自由的出國、出遊,家庭關係中有快樂的經驗,可能就自然忽略本來就有的問題。「會不會藉著遊玩,稀釋了原本就存在的問題?」而今,沒辦法外出,家庭關係就在這樣的限制之下,攪動了本來就有的問題,甚至無法逃到另一個空間暫時歇息。
 翁老師建議,這時候需要回到一個基本問題:「家庭之間要如何相處?」這是平時就可以努力的,她提供一個方法:家庭定期進行「家庭會議」,擴充「家庭祭壇」,分別一段時間彼此討論、分享,很正式的定時、定點招開家庭會議。
 例如:在家庭會議中討論「家庭出遊」,可以在家庭祭壇後有一段彼此討論的時間,大家都可以提出意見,然後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分析家庭目前的經濟、時間許不許可如此安排。「讓所有人都有參與感,也讓大家都知道家庭各種現況。」
 在每一次家庭會議的進行,都可以輪流讓每位家庭成員帶領,不一定每一次都是成人主導,「孩子也可以擔負主持家庭會議的責任」,因為過程中他們會學習分析、判斷,在父母釋放權力給孩子的同時,他們在當中也有安全感。
 翁老師提醒,孩子跟大人的眼界不一樣,但在孩子主持家庭會議時,大人學習不要說太多話,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想辦法,而不是急著否定、懷疑他們的決定好不好,「要接受結果可能不完美,但有錯誤再回來修正就好,不要在他們分享的時候推翻他們的努力,孩子就會在爸媽給予空間的過程經歷天父接納的愛,『不是做的好不好才值得被接納,而是願意去做,就值得被肯定。』」
 

帶著盼望陪伴孩子渡過疫情
 疫情期間,父母可以如何陪伴孩子?可以帶孩子做些甚麼呢?翁老師建議:帶孩子感謝,並且自己要先有極大的盼望。確實疫情下的生活有諸多不便、不自由的地方,但帶領孩子有「感謝」的行動,在腦科學方面可以增加分泌多巴胺,保持心情愉悅,就不容易被外來的資訊影響造成心情低落。
 並且,面對末後世代的徵兆越來越鮮明,父母要對神有盼望和信心,以至於傳遞出來的狀態也不會消極。對兒童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天,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失落、悲觀是加倍的影響。所以家長可以傳遞一件寶貴的事「即便這世界一直在改變,很多的天災人禍,但天父、爸爸、媽媽愛你的心都不會改變」
 「基督信仰核心就是『愛』,聖經中有多處的經文顯示,神對祂的百姓自古至今都不改變的,就是祂的愛。」這份愛可以點燃盼望,也會影響孩子內心的穩定度。翁老師提醒,千萬不要用「你再這樣,我要離開你喔!」如果時常用「離棄」來威脅、否定孩子,他們的心中就會不夠有穩定性,也不會有把握面對環境的衝突。「愛會使人生命有力量,有穩定的愛、厚實的愛才能培養他們的內在能力。」


 面對關係的衝突,有「急救的方法」嗎?疫情期間無法自由往外頭跑,在家裡的場域較小,可能容易有情緒上、言語之間的傷害,翁老師提出「停、看、聽」原則:
1. 「停」住嘴巴深呼吸:衝突當下不要再講話,也不要再情緒當中管教,因為情緒下的言語可能比不管教還嚴重,前者可能會有創傷的語言,甚或造成長久的內在傷害。
2. 「看」、觀察自己的感受:先觀察自己,而不是觀察別人或孩子,要先回來觀察自己、問自己:「當我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我在想甚麼?」這樣的觀察,就會勒住自己的情緒,不會隨意衝出去,如果隨著情緒到處亂竄,也會容易口出謾罵的語言。「觀察自己是一種冷卻的行動,會讓大腦理性思考的空間更多。」
 觀察自己的狀態後,接下來要觀察孩子表情有甚麼反應、有甚麼心情,這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看見、感受自己被理解。
3. 「聽」孩子的聲音:主動問孩子「你剛剛怎麼了?」透過問題的互動,聆聽孩子心裡的聲音。
 家庭中衝突總難免,也可能發生自己無心出口的言語之過,若是依循上述「停、看、聽」原則,則可將關係中的傷害減到最低。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