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環球聖經專題講座(四)》相信復活耶穌所賜權柄和使命 活出大信心

2021年03月16日

台灣國度復興報

推薦本篇新聞 : 0


環球聖經公會(Worldwide Bible Society)舉辦的「環球聖經專題講座(四)」,台灣時間3月13日(六)11:00-12:45於線上由楊詠嫦博士(英國亞巴甸大學新約哲學博士)主講《疫情中的大信心:從馬太福音看信心的意義》。楊博士開宗明義的指出基督徒信心的對象不應該是「問題事件」,而是三一真神,因著對神的屬性、做事法則和歷史計畫有全面認識,依此面對愈漸動盪的世界,活出有根有基的信心生命。



 一般人想到「信心」,就會聯想到對「問題事件」的正面期待,例如「我有信心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會緩和」、「我有信心我的家人病會得著醫治」,一旦事情結果不如所預期的,傷心失望之餘,往往落入更深的自我定罪和控告中:「是不是我的信心不夠呢?」,甚至轉而責怪神「無所作為」。



 此次講座,楊博士從馬太福音獨特的角度詮釋何謂「不信」、「小信」,又該如何才能在災禍頻仍的世界具備「大信心」?



 楊博士首先提到,基督徒信心的「對象」,是三位一體神,聖經中的信心是建基於對神3方面的認識:

1. 神的屬性,例如: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2. 神的做事法則,例如神攔阻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3. 神的歷史計畫,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釘十字架,祂的寶血買贖了一切。

當我們對以上3點有全面的認識,並按此而生活時,就會活出「大信心」的生命。



 在馬太福音中,和「信心」相關的這組字「Pisteuō」出現超過30次,楊博士引用經文分析當中「不信」和「小信」的態度與行為,但也特別強調,這樣的呈現並非把基督徒分成沒信心或有信心的階層,要知道我們不過是人,在生命的某些層面都有軟弱懷疑的時候,透過這些經文,弟兄姊妹們可以檢視和省察自己的生命,重新仰望、專注於神的所是。



 馬太福音13章53-58節講到耶穌在自己的家鄉被人厭棄,祂家鄉的人無法相信彌賽亞的出生如此平凡卑微,所以拒絕耶穌,這種「拒絕」態度,就是「不信」,58節:「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馬太福音在這邊強調的重點是,人要因著自己不信的態度,面對將來的審判。



 「小信」不等於「不信」,在馬太福音裡,多是透過門徒的言行呈現出「小信」的態度,雖然相信、接受神,但因為對三一神的認識不足,以致生活充滿憂慮、恐懼、疑惑、對主的教導心靈遲鈍、無法履行主的使命等狀態。



小信的5種表現

 1. 憂慮:馬太福音6章30-34節提到為明天憂慮的人是小信的人,人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信不過天父的全知、全愛、全能,對神的認識不足。面對無法掌握的明天,人難免憂慮,但我們可以把這些擔憂帶到主前,信任祂的眷顧,安心的先求祂的國和義。



 2. 恐懼:馬太福音8章23-27節談到門徒在風浪中向耶穌求救,他們稱祂為主,相信祂有救命的能力,但卻因為對主耶穌掌管全宇宙的能力認識不足,心裡依然懼怕。當危難臨近,要向神敞開我們的恐懼,信任祂的管理,享受平安。



 3. 疑惑:馬太福音14章24-33節,門徒看到在海面上行走的耶穌,甚是懼怕,耶穌安撫他們:「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27節)當中的「是我It is I 」希臘文翻譯為egō eimi ,就是「I am」,這是神向摩西自我介紹時所用的:「I am who I am.(我是自有永有的。)」耶穌在這裡其實是提醒門徒,祂就是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那位。彼得相信了,並回應耶穌的話勇敢踏上海面,成為12門徒中唯一行走過水面的人,他的信心在此發出光輝,但他見風甚大,還是忍不住疑惑,驚呼「耶穌救我!」,彼得相信耶穌是誰,但對主耶穌的拯救認識不足而產生疑惑,信心無法持守。



 楊博士以自己的見證為例,她在2019年前往蘇格蘭愛丁堡成立培訓中心的過程中屢次被潑冷水,雖然有神的呼召,卻忍不住開始疑惑:「我付上這樣大的代價從香港來到蘇格蘭開培訓中心是正確的嗎?會不會沒有人來呢?」但在禱告中神為她除去疑惑,要她不再定睛於報名人數,單單專注於神的引領,一年半的時間,她所成立的基督教國際培訓中心已有超過80位學員,神幫助她除去疑惑,完成神給她的使命。



 4. 心靈遲鈍:馬太福音16章5-12節,在耶穌行完五餅二魚倍增的神蹟後,門徒依然議論著自己忘了帶餅的事情。他們雖然經歷了,卻不能明白耶穌的教訓,沒有好好的思想耶穌所做的事,不能明白耶穌所行的神蹟代表的意義:餵飽5,000人的神蹟,預表著耶穌擘開祂的身體滿足猶太人心靈的需要;餵飽4,000人的神蹟,則是預表著耶穌擘開祂的身體滿足外族人心靈的需要。



 耶穌常常用比喻教訓門徒,如果我們不明白耶穌的比喻,就不能明白耶穌的教訓。馬太福音13章10-12節提醒我們,如果我們能好好明白比喻所傳講的天國奧秘,我們就會明白更多;但若我們不好好思考,連我們原本相信的都會被奪走。耶穌對門徒說:「你們這小信的人,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彼此議論呢?你們還不明白嗎?不記得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嗎?也不記得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嗎?」(太16:8-10)當我們對主的教導不明白時,心靈遲鈍,往往忘記神的所是和作為。在動盪紛亂的局勢中,求主開我們心靈的眼睛,明白祂在全球的計畫。



 5. 使命不達:馬太福音17章14-20節,門徒雖然已經得著了耶穌所賜勝過污靈的權柄,可以趕逐污鬼、醫治疾病,但卻沒有辦法醫好患癲癇、被鬼附的孩子,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20節)門徒之所以使命不達,是因為對主耶穌所賜的使命和所給予的權柄有所懷疑,以致未能憑著信心,善用恩賜,履行使命。



 綜觀以上「小信」的態度和行為,都是因為對神的認識不足,以致失去了原本的信心,楊博士以馬太福音15章21-28節講述「大信心」的表現,在這段經文中,迦南婦人即使遭遇看似「冷漠拒絕」的對待,依然不放棄的請求耶穌醫治她被鬼附的女兒。



 馬太在這邊特別以「迦南」婦人稱呼她,表示她的身分原是以色列的敵人,但她不但稱呼耶穌為主,並稱祂為「大衛的子孫」,從此可見她相信的是耶穌的身分,她相信「耶穌是彌賽亞」;而且她知道神的兒子來不單是要拯救猶太人,也要拯救外族人;她也明白整個拯救計畫的次序是先猶太人,後外族人,所以即使耶穌一句話也不回答她,門徒也想驅趕她,因著她對耶穌身分、使命、計畫的認識,她依然以謙卑堅毅和信任的態度祈求耶穌。無怪乎耶穌對她說:「婦人,妳的信心是大的!照妳所要的,給妳成全了吧!」(28節)



 在疫情中我們該如何活出「大信心」呢?楊博士引用了戴德生在1900年義和團之亂中,聽聞數百位宣教士殉道時所說的話:「I cannot read; I cannot think; I cannot even pray; but I can trust.」即使在陷入絕境、痛苦艱難、無可挽回的景況中,我們依然可以因著神的所是而持守信心。



 楊博士再次強調,信心是對神的屬性、做事法則和歷史計畫有充足認識並依此而生活,就像是那迦南婦人,因著對耶穌身分和使命的看見,充滿盼望、不放棄的祈求。



 馬太福音28章16-20節清楚的定義了「大信心」:「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祂』,然而還有人疑惑。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敬拜復活的耶穌基督,相信耶穌有一切權柄,領受耶穌所賜的權柄和使命,使萬民作主耶穌的門徒,這就是大信心。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