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困苦心靈遇上沉默上帝 楊錫鏘:終局的美好使我們捱過苦難
2019年05月03日
採訪:鍾礎熙 / 2019年5月3日
【時代論壇訊】
宣道會康怡堂為慶祝三十週年堂慶,邀請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院牧楊錫鏘牧師,以「當困苦心靈遇上沉默上帝」為題,從聖經中創造及救贖兩個不同的神學角度,去思考信徒如何理解及面對苦難。他首先提出從聖經兩大的進路去認識苦難:創造及救贖。創造的神學提供教我們理解苦難,以及如何敬畏上帝的觀點;而救贖的神學則提供出路,教我們如何面對苦難,以及認識上帝對我們的愛。楊錫鏘指我們面對苦難時,多數想到上帝的救贖,卻較少去談到上帝的創造。
上帝定意讓人在世經歷福禍
楊錫鏘引用創世記第一章,指聖經記錄了上帝創造大自然及人類的方法,是帶出人生哲學的問題,並特別針對人的苦難。在1-5節中,創造秩序最重要的是分開,光的重要性不是要「有」,而是與暗分開,上帝不將這世界變得全部皆是光,是賦予暗在這世界合法存在,而光亦不會驅走所有的黑暗。而他指在以賽亞書四十五章7節中亦有提出上帝造光亦造暗,光代表了平安,暗則代表災禍,表示上帝設計這個世界,以及我們所經歷的人生,也是有福有禍、有生有死,所擁有的福並不是永恆,上帝是可以將福拿走。
楊錫鏘形容人就好像「兩棲類動物」一樣,人同時可擁有永生,但在此世同時經歷受限制及非永恆的生活。創造的原意是我們敬畏及尊重造物主所造的秩序,無論我們是否喜歡。他指我們需要珍惜在此世裡,上帝所給予的歷練及功課,因去到天國便不會再有這些經歷,而上帝卻喜歡我們去體驗這個有限制的世界。
而因著我們不是造物主,只是受造物,我們因為自身的限制而難以看得到大圖畫。楊錫鏘引用傳道書四章1節指,傳道者都難以明白為何受欺壓的人所得到福份是那麼少。人的本質是脆弱的,我們不會明白永恆的上帝,以及祂的旨意,除非是上帝向我們先顯現。
楊錫鏘其後引用約伯記,重申人需要敬畏上帝,是因為上帝與人的資格差很遠,上帝定意要創造這人,並給予他所擁有的一份,自然祂並沒有欠這人任何東西,而亦不需要給予解釋。上帝的旨意有時候會因為人的無知及限制而隱藏起來,因為當我們知道以後,不僅是不明白,更可能令狀態更差。約伯記最重要帶出的是約伯是一個對人對事、對上帝都是認真的人,但即使他的福被拿走,雖然他經歷不少掙扎,他仍然可以做一個真正的人。
上帝的愛是陪伴我們分擔苦楚
在救贖的部份,楊錫鏘提出信、望、愛三個向度去思考如何渡過苦難及沉默上帝的局面。首先,他指信是包括與上帝傾訴及堅持信念,他引用詩篇四十二篇指詩人面對不少痛苦,甚至覺得上帝已不在身邊,但詩人亦會與上帝傾訴,而這是在苦難中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我們的信心不需要大,信心亦不關乎結果,而是需要堅持所信的對象。希伯來人的信是指信靠,是包含著順服及跟從,而不只是信是否真實存在,楊錫鏘引用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便是一個操練順服示範──即使有多不願意,仍然交托於上帝。
第二,楊錫鏘指愛則是包括陪伴與分擔,在拉撒路復活的故事中,其中一段經典的經文「耶穌哭了」,是因為祂見到自己所愛人的受苦,所以也會與他一起同哭。上帝愛人的方式不只是拯救及解決問題,更重要是陪伴,一齊同受苦難。耶穌基督釘上十架時,也是背起我們的罪,陪伴我們的苦,與我們分擔苦楚,而這些陪伴往往是沉默的。
最後,楊錫鏘認為望就是忍耐及等候,忍耐因為終局的美好,所以即時現今有多難捱,都會捱得過。楊錫鏘引用羅馬書八章的三個有關盼望的比喻,指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即使現時面對不少痛苦,將來仍可得榮耀;而現時的痛苦就像生育的痛楚,是不介意痛楚;而透過聖靈,我們都嘗過盼望的好處,所以也會知道終局是會更美好。所以,即使上帝沉默,祂仍是聆聽我們我訴求,並與我們同受苦難。
是次講座為「當困苦心靈遇上沉默上帝」系列的「信仰及神學篇」,已於四月廿七日在宣道會康怡堂家庭服務中心舉行,吸引了約一百五十名信徒參與。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