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從他者到我族 宣教觀再反省

去除帝國殖民脈絡 依社會實況作聖經詮釋依據 正視原民文化建構本地神學

2017年08月31日

教會公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林家鴻專題報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台灣神學院都市原住民研究室8月14、15日於新竹聖經學院舉辦「轉型正義、基督宗教、解殖民」研討會,會中除了檢視總統蔡英文去年8月1日承諾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以來,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也反省基督宗教過去在宣教過程中,或無意對傳民族造成的傷害,期望與社會一起探討可採取的行動,推動「去殖民化」的神學教育。

此次吸引約80人參加,除了教會界牧長、青年、神學院師生、大專工作者等,該研討會也成為學者、外國留學生、社運人士等人士了解長老教會的重要平台。

2016年,總會原宣通過〈支持原住民恢復權利與自治決議文〉(下稱決議文),總幹事林芳仲牧師於開幕式中導讀內文表示,長老教會所屬的改革宗一向堅持「追求公義」的優先價值,主張信仰不能止於滿足個人靈性需求,而是在公共領域落實上帝的主權和正義的要求,針對原住民長期被剝奪之權利的恢復,教會決意和全體原住民站在一起,團結委身於轉型正義的重大工程。

台灣神學院舊約副教授曾宗盛專題演講「去殖民的上帝──聖經詮釋轉換與上帝觀轉變」。他首先提到長老教會在〈決議文〉自我反省,雖然在族語的復振、傳統領域的捍衛及自主意識的提升,都與原住民攜手努力過,但也要為宣教過程對原住民造成許多傷害向原住民道歉,例如尚未深入了解文化意涵,便斷定許多文物、儀式為惡,否定歲時祭儀,燒毀原住民傳統服飾、污衊生命禮俗,神學反省不足。

回顧1950∼60年代,許多原住民集體歸信,造就長老教會津津樂道的「20世紀的宣教奇蹟」,曾宗盛表示,基督教帶給原住民「甘甜與苦澀」,一方面原住民因為新宗教經歷靈性的解放與自由,但另一方面,長期所賴以生存的「文化認同」也受到壓制。

早期宣教觀與神學思潮,多以負面或誤解看待原住民的傳統宗教和文化習俗,在西方宣教師挾帶文化優越感與教化「野蠻人」的心態下,亞洲文化被認為與基督福音互不相融,因此原住民一旦成為基督徒,就得被迫斷絕自己的傳統。原住民受漢人基督徒及西方宣教師影響,也轉而排斥自己的文化傳統,不只宗教信仰,影響層面還有文學故事、藝術表達、教育、傳統習俗與禮儀等,甚至認為傳統服飾不符信仰而焚毀。

總會原宣1998年出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內容反省宣教過程對原住民各族造成的衝擊。以阿美族為例,牧師取代頭目地位、教派分歧造成部落社會和家庭分裂,改變了部落原本社會結構;教派紛爭,衝擊阿美族尊重長者的傳統;基督教文化取代傳統文化,導致族人對傳統文化感到自卑,覺得一無是處,並融合其他因素加速原住民傳統消失。

曾宗盛引用國外學者觀點指出,過去教會認為原住民宗教文化是異教、偶像甚至魔鬼,必須反對並排除;然而,近年神學與文化觀念轉向,對非基督教的宗教、文學與習俗採取正向態度。學者與信仰者透過故事神學、文化詮釋和跨文本的聖經詮釋等方法,將原住民文化視為建構神學的重要素材,並以原住民觀點詮釋聖經與基督教神學。在台灣,新一代具文化自覺的族人開始反省和批判上一代牧長和信徒的神學思潮,甚至呼籲要發展本土化的神學觀。

曾宗盛表示,玉山神學院努力建構原住民神學,發表許多研究成果,像是原住民宗教文化和聖經詮釋之間,存在許多對話與發展的可能。例如玉神院長布興.大立牧師就將泰雅族傳統信仰中相信有一位Utux(神靈),編織了宇宙萬物及人類各族群,理解為「編織的上帝」,主張泰雅族神觀與基督教上帝觀具互通性。

而原本被西方教會傳統視為魔鬼化身的蛇,則因為學者強調聖經中對蛇的描述不盡然都是負面,對「靈巧如蛇」、用「木架上的銅蛇」預表基督等經文的正視,則讓魯凱族、排灣族有機會對傳統宗教中視為至關重要,甚至象徵祖先來源地的蛇圖騰,給予正面評價,以融合美好文化串統來深化基督信仰。

曾宗盛最後也以「建構去殖民上帝的上帝觀,需要結合聖經詮釋和原住民文化傳統及意識,以及運用各種有助益的方法,以實際行動走出生命的路!」作結,勉勵在場與會者多多深入了解原民文化。

攝影╱林家鴻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