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文化交流及大陸山區兒童就學 他說:神是信實的,要我們做這工作,沒有缺乏
2017年05月24日
從小愛閱讀,並一直研究中國文化的梁燕城博士,不但創辦中國文化與基督教對話的刊物《文化中國》,又關注國內山區兒童及青少年的升學問題,並為此出錢出力。日前他接受專訪,介紹為何有這刊物,以及其助資助內地學生事工榮神益人之處。
把仁愛的價值帶回中國
從學士、碩士和博士都唸哲學的梁博士,一直對中國的文化、哲學和歷史充滿興趣。他在1990年移居加拿大,即思考「如何幫助中國」,在當地的神學院教了4年書後,在1993年成立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簡稱文更),事工包括出版《文化中國》刊物。
「我們即使是海外華人,文化上是屬於中國的。」盼透過此刊物,集結不同知識分子的觀點,把仁愛的價值帶回中國,讓中國文化與基督教對話,目前已推出逾90期。對大陸讀者來說,可能有在看中國文化,可能也看西方的則是康德和柏拉圖的哲學,但未必會是基督教的,透過《文化中國》便可讓他們同時看到中國文化以及基督教等議題。
《文化中國》當中有專家學者來稿,包括國內研究基督教的學者,梁博士在每期也有跟學者對話的欄目,也會請內地學者來加拿大,看看西方的發展情況,開始和學者熟稔起來,及後,他們也會邀請梁博士前往中國。
梁博士首次前往這類交流是中國廣東的中山大學。「起初是有很多擔心顧慮,而上帝教我一樣東西,就是以單純的心、真誠的愛來面對,如此就能得到對方的尊敬,而並非審判對方這個或那個不是。」
「行出來」的愛,是耶穌的事工
梁博士解釋,「真誠的愛」不是為了任何利益,也不是為了傳福音。「在神的眼光,愛本身就是福音。」
不是為傳福音才去愛人的概念,是梁博士從非洲學的。他曾到當地參與世界宣明會的事工,有位香港牧師向負責同工查詢:「為何你們去到只是幫人,而不是傳福音?」負責同工回答:「我們是先問對方需要什麼,而不是我們認為對方需要什麼,我們的認為跟對方的心思意念很可能有距離。你問對方需要,不會說需要耶穌,答案可能是需要水塘、種子、醫療和教育等等,幫助對方,去愛,已經是耶穌。」梁博士強調,福音不只是說說而已,耶穌的事工包括「行出來的」,像是醫病和趕鬼等等。
「因為你先愛他們,要行出耶穌行的路,分擔對方的憂愁,讓對方受醫治後重新找到道路,而不是走你教導的道路。只是在相處的過程中帶出無條件的愛、上帝的愛。你的行為會讓對方研究基督教。」
支持內地山區兒童及青少年就學
在文更的事工當中,支持內地及青少年升學佔了重要一環,主要是廣西的貧困縣,當地山區有很多留守兒童,即父母不在身邊,可能在外打工,也可能已身故,而兒童會由祖父母照顧,當中不少家庭財政困難,因此學生未必有機會繼續唸書,文更資助唸書者已逾15000人次。
梁博士更提出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受資助唸書者案例,那位來自廣西未信主的女生,已在唸醫學系,可惜卻因財政困難,加上身體多病,可能被迫要輟學,也想過自殺,輾轉文更得知此事,提供資助讓她繼續升學。
文更除了資助對方升學,也找內地的基督徒與她聯繫,剛好這位基督徒要帶領基督徒醫生前往山區服務民眾,這女生也跟著去,她因為看到這些基督徒為了幫助別人,可以停工兩周或者出錢出力而感動,所以也每周到教會,了解基督徒是怎樣的一回事。
她在教會遇到一名教授,指出自己本來因為癌症只有兩個月壽命,但有人帶他來教會,全教會為他禱告,結果過了六年還未死,病好了。女生心想自己是長期病患,結果想著神的能力,她也康復了,於是在10年前信主並加入教會。她在畢業後成為兒科醫生,並持續關懷小孩,以簽發平價藥物為原則。
她曾看到一名病童診斷「無法醫治」,於是提議帶其父母到教會禱告,禱告後,孩子康復了。她對主大有信心,常在診斷時為病人禱告,又沒有用貴藥,但病患都能康復,現在才三十出頭,已升職為兒科主任。
最後,梁博士指出「神是信實的,要我們做這工作,沒有缺乏,機構營運二十多年可以繼續生存下來。」
所以你們應當先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一切都將加給你們了。─太6:33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創辦人梁燕城博士的辨公室陳列不少具福音元素的物品,像是他背後的畫作。(攝影 / 記者王志宏)
梁博士與文更董事及同工在加拿大退修會時合照。(照片提供 /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