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呼召不只限於聖工、事奉或職業,包括全人生命 從雜音中去認出神的召命
2017年05月12日
8日晚,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為該院榮譽校牧楊錫鏘牧師,舉辦一場「召命X楊醫」公開聚會,透過與楊牧師的對話,去認識召命:如何從創造的角度看每個人的召命?人如何以生命來回應召命?場內亦了解到楊牧師為何被稱呼「楊醫」多年。
召命是什麼
楊錫鏘牧師所著的《召命》在日前有售,亦因同一題目,在聚會中進一步詮釋「召命」的意義。
首先,上帝的呼召不只限於聖工、事奉或職業,也包括整個人的生命。對於召命,他認為,就算是非信徒都有召命,只是差在「被誰去召命」,例如私欲、社會壓力與父母期望;但我們作為信徒,卻是從創造人的神的呼召,去作祂的人,而人亦有責任去回應呼召,因人亦有份去參與自己的創造。
召命與際遇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馬太福音22:14
際遇既是召命的一部份,也是神創造人的計劃一部份,但因為際遇,中途亦可能有負當初召命的目的。他繼而以猶大與大衛作例說明召命與際遇的關係:
猶大自身的際遇,令他對於金錢一直有自己的看法。故此他既離棄了耶穌的召命,同時為著30塊銀錢而出賣耶穌;大衛自從遇上撒母耳而蒙召,進而令他身受苦難、坎坷與失敗。但他的一生一直尋求神的恩典,繼而有他所作的詩篇問世。
釐清召命
楊牧師提到,我們努力避免遭受自身私欲、身邊人等地「雜聲」影響,從當中認出神對自身召命的所在;所追求的是否重要,是否是內心真正想要,這些偏差亦形成楊牧師所定義的「假我」所在。
召命並非以結果、成就作衡量,亦非計算或是往前看,相反卻是回看自己的過去,是按自己所知的去做。
真正的召命,是順著主的話,因著他人的需要而作,而非滿足與肯定自己。
崗位與負擔不是等號
自身能力的確能決定崗位所在,但對召命而言,自身負擔能力才是最重要。楊牧師以青年人牧養作例,這是需要同行而負擔大的召命、事奉,在牧者、機構事工或教師的崗位上皆可回應,但他強調,受主蒙召的人需思考神放你在這崗位上可作什麼,別讓崗位來限制自己。
另一重點,是心態上均要小心受到俗世的自由價值觀或潮流影響,或是為著生存、飯碗而作。
互動問答環節
當晚聚會後半時間為互動問答環節這環節中,主持人搶先詢問楊牧師關於召命與婚姻的關係。楊牧認為不論是否已婚,關於召命,都是一種人的責任;至於伴侶與婚姻,很多人都會向神禱告,求神來安排一位伴侶,但他反過來說,是神提供選擇權給人,讓人去選出認為是「合適的一位」。從他的婚姻,楊牧體會到自身有遇上、改變、成熟的過程。
他亦藉著自身見證去詮釋何為召命:他直言是透過大學團契才認識召命,讓他在求學讀醫時思考召命的意義所在。到他正式執業當行醫,但多年後他才體認到他的負擔不在行醫,繼而為著召命再進修神學。
楊牧師亦回應在場肢體問及受召命去事奉多年,但牧養上不見理想果效的狀況。他勸慰先不要作批判的態度,但強調為著召命去事奉的肢體,反要虛心地自我反省事奉的問題所在。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校牧楊錫鏘牧師(左)。 (攝影 / 記者洪敬義)
當晚聚會原訂於中國神學研究院禮堂舉行,因報名出席人數超出大會預期,改到場地容納更多人數的聖安德烈堂進行。 (攝影 / 記者洪敬義)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