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學術交流 重新檢視原民政策

原民會舉辦研討會廣邀學者發表 官員表示8年內將逐步落實專屬教育計畫

2016年12月13日

教會公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邱國榮新北報導】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為慶祝設置20週年,12月9日於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台美加原住民族專責機關法制與職能比較學術研討會」。藉由學者與專家比較研究他國原民政策,檢視台灣的不足與缺失,原民會轄下各處主官也出席,就會務政策提出計畫說明。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官大偉發表加拿大原住民專責機關與台灣的比較研究時指出,原住民族自治的法制建立,一定會涉及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分,其中的重要部分是如何建立自治區與中央政府共管的法治機制,加拿大是透過協商完成,在台灣不論是劃設領域或設置共管辦法,都是交由行政部門處理。

至於共管機制該交付協商處理或由政府決定,官大偉認為各有利弊。前者雖然行政程序緩慢,但一旦完成後,族群會是共管機制的主體;後者完成的速度雖然快,可是台灣政府的行政速度緩慢與怠惰,至今仍未看到共管機制,反而保障原住民在傳統領域活動權利的《原住民族基本法》受到多種法令限制,若是限制原民權利的法制框架對原民造成的戕害不予以曝光,然後快速廢止,台灣政府提出的共管機制將淪為有名無實。

當台灣原住民族欲建立與政府共管傳統領域的機制,將遭遇到林務局及國家公園相關法令的限制,該如何克服?官大偉說,首先要做的是,暴露管制制度的問題,突顯目前制度系統的不足,例如山老鼠及土地開發,雖然有媒體報導,但暴露程度還不足以對政府產生壓力;另外,要廢止牴觸原基法的法令,需要由主管機關提出,原民會沒有權力去改變,因此必須透過中央統籌跨部會的會議解決。

官大偉也提到災害管理。他說,加拿大很早就有災害防制與災後恢復的法制,但並不符合原住民社群文化,經過檢討改善後,才提出災害管理不再是硬體建設而是社會關係的維持,於是中央行政跨部門橫向溝通,並且縱向與社區合作,納入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知識。他說,傳統作物可以促進糧食安全、生態知識可以是環境的監測系統、文化知識可以是社會動員力與災後療癒功能,他建議台灣政府可以將此方法納入考慮,而不是廣設堤防作為減災思考。

原民會公共建設處處長阿浪•滿拉旺表示,回到原住民族社會脈絡裡尋找減少災害的方法與答案,的確值得行政單位參考,「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原則,這是過去沒有的,但這原則是部落的經驗與需要,來成為災後原則的政策。」他也說明,台灣748個部落中,有47個部落的安全堪虞。

原民會教育文化處處長陳坤昇指出,我國原民教育最大問題是,民族教育的課程不在國民教育課綱裡,所以不是法定的課程,得依各校自主辦理,學校在行有餘力時才會推動。另一個問題是,原民會不是教育主管機關,因此要跟學校端結合民族教育有實際困難,因此課程的豐富度與有效性都受限。他說,總統蔡英文在向原民道歉中提到重視原民教育,原民會為了呼應,也提出了原住民族教育體制的建置,與教育部合作,擬出雙軌教育體制計畫,讓原民從學齡前到大學有專屬的教育,並逐步要在未來8年內完成。

「過去原民知識體系沒有文字,又包含16個民族的不同文化,這些知識體系發展出教材,是非常浩瀚的發展。」陳坤昇說,原住民教育的師資培育需求與一般教育截然不同,語言能力是第一考量,有了良好的語言使用環境,就可以喚起族人重視母語;2017年,教育部會投入40班的資源,作為建立雙軌教育體制的試辦先行計畫。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