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社會的傲慢與偏見」講座 葉漢浩:改變傲慢由關懷鄰舍做起

2016年10月19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時代論壇訊】
社會裡經常出現大大小小的矛盾與衝突,慢慢便會造成對別人存有傲慢或偏見,先入為主地以為別人一定是我們所想,但卻看不見別人真實的境況是怎樣。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為此舉辦了一連三次「傲慢與偏見」講座,並在十月十四日晚上於播道會尖福堂舉辦「社會的傲慢與偏見」講座,邀請了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葉漢浩博士及資深精神科醫生陳玉麟,分別以社會制度及心理學角度分享為何社會裡會出現傲慢與偏見,以及我們應如何應對現時社會的狀況。講座吸引了約八十人出席。

體驗邊緣 打破傲慢

葉漢浩回憶當初入讀神學院前,於面試期間回答指自己有呼召服侍貧窮人,卻發現自己一直都沒有主動關心一位每天於港鐵站內拾紙皮的婆婆。直至有一日,他發覺需要關心她,正當他打算拿一些金錢給那位婆婆時,婆婆卻說:「後生仔,我夠喇!」從此發覺原來自己一直存有傲慢及偏見來看待貧窮人,以為貧窮人的需要就是金錢,並察覺到基督徒常說我們是一個愛與關懷群體,但我們其實不太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他續指,傲慢反映了整個社會的靈性問題。社會不同的論述已經幫助我們解釋了現象出現的原因,就好像貧窮問題理所當然地是靠金錢來解決一樣,這些既有的價值已經進入了我們的內心,成為了偏見。信徒一星期有五天都需在社會中生活,我們的靈性也容易被當中的價值觀所「操練」,進而變成傲慢與偏見。

葉漢浩以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作例。在耶穌談及有關比喻之前,當時的律法師問到「誰是我的鄰舍」,這問題卻反映了他的傲慢,當時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十人當中有九個人吃不飽,所以耶穌以比喻來回答時所關心的核心便不是「鄰舍在哪」。在比喻裡,祭司、利未人及好撒瑪利亞人均看見了一個被打到半死的人,但祭司及利未人走開了,惟有好撒瑪利亞人動了慈心救了他。葉漢浩指出那位好撒瑪利亞人並不是一個神學家,而是來自一些邊緣的群體,正是因為他曾體驗過被邊緣化的經歷,才能打破他心中的傲慢,關懷身邊的邊緣人士。

重塑關懷鄰舍的愛心

葉漢浩本身是修讀經濟學出身,曾深信自由經濟主義。然而,在神學院的實習訓練時,他曾探訪了天水圍的家庭,聽到不少充滿眼淚的故事,讓他再次反思在自由經濟底下,贏家往往已有一種傲慢,認為其他人只要努力就可以贏。但事實上,貧窮人並不一定能透過努力讀書便可解決問題,贏家並不能看出因為制度本身,便必然使不少人變得貧窮。

制度與靈性也有密切關係。葉漢浩指出我們成為了制度中的贏家,便需反思制度本身亦製造了貧窮,要小心結構性的罪。若信徒持有物業,這本身並不是罪,但若然希望樓價上升而使自己的資產上升,便是一種罪了。他認為我們有自由過豐盛的生命,但需要有目的地過活,並不能放縱自己。透過關懷鄰舍、愛鄰如己,葉漢浩指他更因此看到了自己的真實。

陳玉麟:小心墮入偏見思想陷阱

陳玉麟醫生則從心理學角度來處理職場上的傲慢與偏見,他指一個傲慢的上司會貶低下屬來證明自己優越、將功勞全歸自己、無法容忍別人具建設性的意見、甚至為了自己的形象不惜犧牲公司的利益。然而,這些上司往往工作表現欠佳、自卑、拒絕承認自己的缺點。

當我們不幸地面對這種上司時,陳玉麟醫生建議我們首先要明白到上司永遠不能成為好的工作伙伴,並認清自己工作的定位,明白他的心理狀態及避免與他糾纏於無結果的爭辯。如有需要時,可在有其他同事的支持下向人事部投訴,或找專業人士傾訴。嘗試過不同方法也不可行的話,也要考慮轉工。

他提到偏見是對別人產生歧視,需要認識自己是否墮入了一些偏見思想的陷阱,如觀察自己是否盲從附和、有否基於自己較熟悉的群體中的想法來作決定、有否選擇性地加強一些觀念、或是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別人也擁有同樣想法等等。若認知到自己墮入了這些陷阱,便需要改變自己的偏見,學習在這個充滿歧視的社會中自處。

在問答環節期間,有人問到如何才能改變自己一些固有觀念。葉漢浩回應指我們需要有信心地對價值加以批判,正因為信我們才敢於提出問題,並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亦不能凡事都說「阿們」。及後亦有人問到弱勢社群如何在這個社會中自處,葉漢浩舉例指幫助貧窮學生不只是為他們補習,因為補習其實也是跟社會中的競爭觀念,認為讀書好就有出路。惟有從改變價值觀出發,教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讓他知道如何在這個社會中走自己要走的路,自己的價值並不受社會遊戲規則所限。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