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民蘇永權析立法會選情 泛民能否保留關鍵三份一?
2016年08月29日
【時代論壇訊】
今屆立法會選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火藥味濃厚。參選人數及選民人數為歷屆之多,隨著愈接近投票日,北角衛理堂社關小組於八月廿八日下午舉辦「立法會選舉,你點選?」座談會,邀請了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葉健民教授及資深新聞工作者蘇永權分析今屆立法會選舉形勢,望香港市民能把握手上一票,做出精明的選擇。座談會假北角衛理堂舉行,約四十人出席。
泛民分裂 選戰激烈
葉健民(右圖)指出今屆立法會選戰為歷屆競爭最大,由八十四張名單去追逐卅五個直選議席,由於過去兩三年香港的政治生態產生大變化,今次選戰各黨各派都無任何協調,就連達成基本的共識也有困難。以往泛民建制互相攻擊是常態,但今屆意想不到的是統一陣營內的互相撕殺是史無前例的慘烈,就如九龍西票源接近的譚國僑和狄志遠名單,以往雙方曾是爭取民主路上的戰友,今屆為角逐一席,在選舉論壇上針鋒相對。由此可見,同一陣營甚至同一政治光譜之間的攻擊可算史無前例的劇烈。蘇永權亦指出雨傘運動過後,反對派政治光譜拉得太闊,不同勢力冒了出來,更多人走向更極端思想爭取選票。
除了同陣營的撕殺,葉健民表示在選舉論壇中候選人較去屆缺乏政策上的討論。這現象背後部份原因是歸咎於參選名單太多,增添具體限制。比如,選舉論壇節目只有兩小時播放,但名單甚多,令每人只有很少時間可以發言。主辦媒體為增添娛樂性和吸引力,容許火花存在,鼓勵候選人互相衝擊,論壇中候選人問答形式流於是非題,並不給予機會對手解釋背後理念、方針。蘇永權(左圖)就認為很多候選人以換特首成為主要政綱或作議題攻擊政敵,缺乏政策上的論述,就連自由黨和鄉事派也主打撤換特首吸引選票。
葉健民認為香港近年看政策討論時大家太以善惡正邪和黑白角度去判斷。有候選人被剝奪被選舉權、林榮基事件等,這些議題清楚地有黑白界線分隔,但如興建機場三跑,高鐵超支撥款等有討論價值等議題,則往往只能容許對手以「是」、「否」回答,令市民難以理解背後論證,間接扼殺對政策的思考空間。今屆正值不少政黨新舊班子交替,若市民無法掌握候選人政策主張時,相信選民只能投給知名度高或有專業背景的候選人。
面對一群冒起新勢力的候選人主張港人自決,葉健民認為他們不會打「港獨」旗號吸引選票,背後選舉策略是利用動員選民對北京不滿、香港被大陸化,中港融合過程帶來太多困擾的情緒多於港獨帶來的好處,因現時香港市民普遍只有不喜歡大陸的心情,還未需走到港獨一步,反而表態支持港獨會趕走為數不少的支持者。
年輕一代 影響有限
相同不少年輕人對今屆立法會選舉都寄以厚望,二○一六年比二○一二年就多了將三十萬的選民,約一半新增選民年齡界乎十八至廿五歲。年輕新一代代表新思維、新方法、新想像,究竟增加了的年輕選民數目對傳統政黨選情會否舉足輕重?葉健民表示從選民構成版圖來看,則有所懷疑年輕選民對選情造成重大影響。原因是十八至卅五歲選民只佔所有登記選民的四份之一,佔選民比重分額最大的年齡層還是五十六歲以上。若年輕人選票影響甚大的話,葉健民回顧二○一五年的區議會選舉,傳統黨派如民主黨應會慘敗,但事實上他們得票率,議席與過往相比是大致穩定,傳統政黨的興起與沒落沒有想像中那麼快。
反而,葉健民認為傳媒有意無意炒作年輕人可令今次選舉變天,青年人主導政治,選民期望新面孔有新主張,但由選舉論壇或其他場合可見,年輕人抬頭,感覺只為表達對中國的抗拒,對舊式民主爭取路線的厭惡,參選政綱亦太過於政治化,如主張拖垮議會運作模式,但並無看到將年青人切身問題如房屋居住,社會流動問題等帶入選舉討論。因此可看見年輕人訴求極其量只是政治上的看法和情緒,是否能將年輕人的關注帶入議會,仍有所保留。
游離票或抵消
上一屆立法會選舉結果泛民與建制直選議席得票率為五五比四五。葉健民預測今屆結果大同小異,原因是認為社會上長期出現抗爭而感到厭惡的選民,會投比較保守的建制派,而不滿建制派的選民會轉投反對派,游離票最終互相抵消。至於今屆選舉泛民在立法會能否保留關鍵三份之一的議屆,葉健民則觀察建制派能否可望衝擊超級區議會的第三席、功能組別內資訊科技界的莫乃光、會計界的梁繼昌和法律界的郭榮鏗。蘇永權則認為建制和泛民配票策略不同,建制在超會可分香港、九龍,新界號召選民配給三位建制派候選人,反觀泛民有六個候選人,配票難比建制派有效,而且泛民愈來愈碎片化,相信泛民與建制得票率會愈來愈接近。
編按:立法會地區直選九龍西參選名單:吳文遠、何志光、毛孟靜名單、梁美芬名單、譚國僑名單、朱韶洪、黃毓民名單、黃碧雲名單、林依麗名單、蔣麗芸名單、關新偉名單、劉小麗、游蕙禎、李泳漢名單、狄志遠名單。資訊科技界參選名單:莫乃光、楊全盛。會計界參選名單:梁繼昌、陳弘毅。法律界參選名單:郭榮鏗、文理明。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