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如何回應全民退休保障?」論壇
2016年04月29日
【時代論壇訊】
現時本港長者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3%,長者貧窮率也高達三份之一,而人口老化高峰期即將來臨,因此近年要求特區政府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聲音不絕於耳。有見及此,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合辦講座,探討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講座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安素堂舉行,約四十人出席。
低稅率政策形成社會貧富懸殊
在講座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指,根據《基本法》第107及108條,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以本地生產總值相適應,並參照原在香港實行的低稅政策。前財政司及布政司夏鼎基爵士訂立的理財原則,是經常性支出不多於經常性收入的80%,剩餘的20%作儲備及非經常性支出,而公共開支控制在本地生產總值的20%或以下,這限制了政府的經常性開支。政府一方面要按步就班,控制自己的財政管理,一方面也要顧及社會的需要。與此同時,周永新指出低稅率政策令政府相當倚賴如賣地等非經常性收入來維持公共開支,也形成社會貧富懸殊,愈高收入的市民能儲蓄愈多金錢,形成收入及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更導致社會出現矛盾及怨氣。
周永新認為,「派糖」的舉措可作短期的紓困作用,卻對改善市民生活及公共發展沒有幫助,當中中產受惠較基層為多,因此紓困措施也無助解決社會矛盾。他以一九八一年港督麥理浩爵士發表的施政報告指,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資本主義醜惡一面沒有浮現。市民既能受苦,也能享受不同福利而來之快樂。如今醜惡一面愈來愈明顯,受苦市民沒有機會享樂。周永新最後指出,設立全民退保不會改變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增加的支出是政府可以承擔,加稅不至改變低稅政策,卻可避免這種醜惡出現。
有關政府及民間的方案內容,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碧樺依認為,一個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不僅令退休人士享有安樂生活及在有需要時得到支援,更可預防日後的挑戰(例如健康的變化),而不是單單滿足基本需要。人權最根蒂的地方是尊重世界上每一個人,當中不論背景及宗教,因此每一個人都能享有被尊重的退休保障。然而在每一屆人權公約審議中,其委員都會批評港府沒有推動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她續指,現行的退休保障對婦女、低收入人士及殘疾人士存在很大的歧視性。例如強積金,市民及政府各自以收入5%作供款,這個以在職時所賺多少決定退休後的收入已是一大歧視,而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也涉及歧視和標籤,必須通過審查的申請規定也令不少有需要的長者未能受助。
根據世界銀行提出的五條退休保障支出,第一大支柱為「零支柱」:在設有資產審查機制下給貧困長者最低入息的社會保障制度,第二至第四大支柱是基於個人收入和投資的保障制度如強積金等,第五大支柱為非正式的援助家人支援等。目前市民較多關注的是零支柱以外的其他支柱,特別是對家人的授助。由於香港大多以小康之家為主,夫婦兩人要供養自己及對方的父母,甚至是雙方的祖父母。政府一直以來的立場是三方供款,即家庭、個人及社會,政府並沒有參與其中。目前政府的退保方案,分別為「不論貧富」及「有經濟需要」。
前者是向所有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每人每月發放3,230元,後者則必需符合單身長者不多於80,000元,或長者夫婦不多於125,000元的資產審查,根本不足以照顧長者的需要。再者這些額外開支主要以稅收而來,可能導致入不敷支。碧樺依認為,前者是「玩字眼」,因政府在二○一四年八月委托周永新作退休保障的研究,但他研究建議推行全民養老金計劃,可是政府不接受「全民」概念,並推出諮詢文件,傾向「有審查」的方案。
「全民養老金學者方案」三方供款
有見及此,連同碧樺依教授在內的一班學者使用了政府的數據,並採納周永新的推算模型,再參考「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的建議,釐定了新的「全民養老金學者方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7TgQ6C1cZA)。
該方案建議三方供款,以平均五十年作計算,30%來自勞資雙方供款,50%來自政府注資,20%來自大企業額外利得稅,簡稱為「3-5-2融資方案」。勞資雙方的供款只是將目前強積金中勞資雙方的一半供款作養老金供款之用,政府注資只需在二○一五年施政報告中已預留作實行退休保障的五百億基金以外,再一次過撥出五百萬作供款,當中已包括大部份長者社會保障支出,如綜援標準金額、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至於盈利超過一千萬元的大企業,每年要額外支付1.9%利得稅作養老金。有別於政府保障金以稅收為主的方案,這個方案按照於人口推算,到二○六四年政府還有一千六百億盈餘,不需大幅加稅,及避免入不敷支。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幸福長者鄰舍中心中心主任詹兆宗,就長者的現況與未來時指出,政府將長者以經濟能力及年齡「分類」,以決定領取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等資助。他以其十多年處理長者個案為例,不少長者怕被標籤,或擔心人家給予負面看法而不願申請綜援,而樂施會在二○一一年展開的相關調查,也反映出這現象(五人之中有兩人沒有申領綜援),另社聯也有調查指出廿三萬人沒有申請綜援,當中更有六成資產在五萬元以下。另外,目前的強積金行政費高昂、風險大,更對低收入(月入7,100元以下不用作個人供款)及沒有收入者不公。加上現今家庭結構改變了,願意並有能力供養父母者較以前減少。長者身處貧窮中,影響了其精神狀態和情緒。目前援助制度根本不能幫助長者,很多長者在貧窮的邊緣,他們面對的困難種類非可以數字作計算,單是長期病患也足以令他們負擔不起。全民退保不代表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然而學者的養老金方案至少可以幫助一群目前政府制度未能協助的人,讓他們安心過活,不用天天為生活憂心。
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蒲錦昌牧師認為,坐擁八千六百多億財政儲備的特區政府,應該更有決心為全民退保作長遠規劃。他引用出埃及記廿二章指出,以色列剛立國時,就有法例規定人不單要照顧自己人,對寄居者及老弱傷殘者也要加以照顧,可惜不少以色列人沒有這樣做。後來以色列亡國,他們反思箇中原因,先知的信息清楚地告訴他們,由於當時社會沒有上述的公義而受到懲處。撒迦利亞書第八章第四至五節:「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為年紀老邁就手拿柺杖。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這是以色列亡國後人民的願景,《禮記・大同篇》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與撒迦利亞書所說的類同,人去到年老階段是希望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生活。
他認同學者的方案,而當中勞資供款更合符「人人共享」的原則,切合聖經教導。他引用哥林多後書八章十至十五節,說明保羅勸哥林多教會幫助遇上困難的耶路撒冷,當中的原則就是缺乏的不至應付不了生活,有餘的就拿出來向有需要的人分享,而他日有餘者及缺乏者角色互換也說不定。引用到今天的全民退休保障上,人們現在付出的將來可以有所收穫,同時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彰顯愛和公義。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