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一帶一路建制」講座 郭偉聯:處身建制應勇於發聲
2016年02月05日
【時代論壇訊】教會與政府建制走近,常予人互相勾結的負面感覺,甚或眼見親建制的教會往往淪為當權者的喉舌而失卻見證,建制與教會本質上是否互不相容?我們又應如何看待活在建制中的信徒?於「教會一帶一路建制──失落於大型教會的基督教批判精神」專題講座,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和基督教銘恩堂堂主任梁永善牧師分享信息,闡釋教會與建制的關係。
歷史中的教會與建制
郭偉聯首先分析,長久以來香港教會其實在社會建制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他指出昔日香港殖民政府開埠到發展時,西方傳教士在港很容易拿得政府支持,一般華人公務員在政府遇見傳教士一律會敬禮致意,當時社會上的扶貧社福機構大多由基督教傳教士發起。他引述六十年代香港聖公會何明華主教的經歷,聖公會大主教的地位在殖民政府是僅次於港督、布政司和財政司的第四把交椅,可見當時教會與社會建制的關係已相當緊密;而郭偉聯認為何明華主教的難得之處,是當在社會位高權重時,仍敢向政府提出異議提案,包括在西方國家均恐懼共產黨時期在港保護左派人士,並迫使政府成立勞工子弟學校。
及後講論中,郭偉聯亦引用四世紀神學家安波羅修(Ambrosius)的例子,指身為米蘭主教的安波羅修敢於與當時羅馬皇帝對抗,指皇帝應為屠殺了帖撒羅尼迦城居民的罪行而悔罪,否則開除教籍。郭偉聯認為這正都是當教會走進建制時應該發揮的角色。
思考走進建制後的角色
現時教會與建制走近卻往往予人保守、親政府之感,郭偉聯分析這與普遍教會傾向內聚及自足發展的心態有關。他指現時福音派教會宣講的信息大多與家庭關係、生命成長有關,充滿只要遍傳福音,整個社會便會變得更美好的論調,但這些信息在後雨傘運動時期卻顯得不真實;同時,教會領袖對政治取態亦愈趨保守,認為教會有很多其他東西要處理,政治議題私下談及就可以,不必故意無事挑起爭端,而引發信徒離開教會,有些甚至擔心影響宗派在中國大陸的福音事工而對政治避而不談。
同時,郭偉聯認為政治人物的支持,也是現今某些教會快速發展的方法,如有些教會僅幾百人,卻能動輒籌得數億,又或輕易獲政府批地發展,故此在感恩事項常提及某些局長、司長等。他認為現時建制教會與社會脫節的原因則在信徒的生活太穩妥,卻與普遍香港的現實環境不相符。
郭偉聯認為教會與建制關係的問題核心不是抗拒兩者交融,而是當教會走進建制後應扮演怎樣的角色。他認為每個發展穩定的教會均會面對日趨封閉,只留戀過去一直實行事工的挑戰,容易與不停轉變的社會脫軌。郭偉聯認為基督新教相比起其他宗教,過於強調愛與包容,以致能認可很多其實還需值得深思的東西;他指出聖經教導愛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他反問現今親建制的教會,除了會包容政權外,有否想到當政權用權力去打壓社會的改變,以維持一貫的穩定性時,教會應扮演怎樣的角色。「耶穌讓我們看見天國,只有天國才是最終的建制。」他寄語教會不是純粹打壓或親近建制,而是當信徒活在建制時,應如何活好見證,如約瑟、以斯帖等,均能善用其建制的身份,為政權作些挽回的工作。
學習經歷建制政治
梁永善則從自身經歷分享生活上如何被建制政治所影響。他指自己曾因自身熱衷談及政治的言論而遭警告,同時近來銘恩堂粉嶺堂亦被受領展迫遷事宜影響,或多或少也牽涉政治的陰霾。他指在一四年的「九二八」事件,教會發表聲明時,也因程序需要經執事會通過,不能像以往教會規模小時而迅速決定,這也是教會經歷建制政治的過程,大家需要學習。
另外,梁永善也在分享中暢談他對近來政府推行配合一帶一路措施、興建第三條跑道、基督教選委爭議、大堂會操控票數,以至新界東補選、登記選民等各類政治議題的想法,他鼓勵會眾應敏感於社會議題。最後,梁永善則以基督教豐盛生命堂顧問陳恩明牧師近來在面書的分享互勉,指即使教會進入建制,「作牧師不學真理,不敢講真理,不作也罷」。
在台下提問環節中,有會眾坦言覺得香港甚少能在建制活好見證的基督徒,梁永善指出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前任主席袁天佑牧師在去年九月舉行的宗教界國慶茶會上,公開表達對浙江省強拆十字架風波的憂心,已是很好的典範。他引用列王紀上十八章建制的俄巴底在耶洗別殺害先知時,將一百個先知收藏並加以保護,也是明確的提醒。
一起承擔 經歷上帝同行
亦有會眾關注中共的統戰策略在教會推行的現況,郭偉聯指出中共慣用對教會管治手段是分裂策略,製造紛爭以鞏固統治;他認同使命公民運動提出的共聚理念,指信徒不只是在教會和社會提出問題,而是一起承擔問題及尋找解決方法,使教會難於被分化。
另外,郭偉聯提醒會眾,靈命比社關重要,重視與上帝同行的經歷,使抗爭不淪為單純宣泄脾氣及暴力。
「教會一帶一路建制——失落於大型教會的基督教批判精神」專題講座由銘恩活學堂和使命公民運動在一月三十日晚上假基督教銘恩堂大埔堂活動室八舉行,並因場地關係設置分房轉播,逾一百二十人出席。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