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是家庭經驗的傳承者 老齡問題需要你我關心
2016年01月15日
2018年台灣預備跨入「高齡化社會」,長照需求將大幅增加。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推估,2014-2025年將是台灣高齡人口成長「最快速」的期間,推估此比率在2018年將超過總人口數的14%,甚至於2025年會達到20%,使台灣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
2016大選,民間團體針對全台立委候選人政見進行調查,結果指出,有4成4的候選人提出關於「長照」的政見,足見老齡問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正芬表示,立委政見中大幅增加「社區照顧」、「長照公共化」的比例,但未能具體解決現今問題,尤以家庭照顧者(家人)的福利容易受到忽略。
青壯年族群對老齡問題「無感」
久久回鄉探親,阿嬤總是端出最愛吃的食物,如此暖心的畫面相信是許多離鄉遊子的共同記憶。但可曾問問自己,知道阿公阿嬤愛吃什麼嗎?
日前知名連鎖超商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台灣20-49歲的青壯年族群,關注的社會議題多以「就業」與「食安」為主,對長者照護相關議題相對「無感」。
該調查並指出,近7成民眾有年滿65歲以上的家人,但僅有16.9%的民眾每月和長輩家人見一次面;且居住於都會區的民眾,有高達8成2表示因居住距離太遙遠,無法經常和長輩見面。
即使難得有機會見面,也有8成6-8成7認為長輩可自理生活,無需協助;更有超過5成民眾只透過吃飯及看電視與長輩互動。
長者真正的需要:下一代的情感支持
「若一對獨生子女結婚,未來他們就要扶養4位長者。」
信望盟大安區立委候選人曾獻瑩指出,政府應肯定「家庭照護角色」的社會價值和勞動力。倘若現行長照政策多以「投入資源到機構」為主,那麼家庭成員「在家」照顧老人的行為,將難以取得政府資源上的支持,結果將造成老人被迫送往機構照顧。
亦有研究顯示,長輩需要的常是下一代的「情感支持」,而非冷冰冰的豪華養護機構,因此,應設法透過政策幫助人們「樂於」在家、或在住家附近照顧長輩,提升「家庭承擔力」。如實質補助家庭成員在家照護,並提供相關資格認證及喘息服務。
政府當在既有政策上監督落實,並提倡建立「友善」家庭成員「在家照護」的制度環境。
長者不是負擔 而是家中成員的美好榜樣
青壯年人對於老齡問題的無感,也反映出「家庭關係、家庭責任」這兩個家庭核心概念已普遍失衡。曾獻瑩提出的「家庭主流化政策」中,含括「高齡化政策」,其強調政策的出發點,應是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長照體系,「一切以家庭的需要為核心。」
長者並不是家庭的負擔,而是家庭中「經驗的傳承者」,是家中兒女們的好榜樣。除基本照護外,更要多重視長者的經驗能力、情感需要及經濟活動,使為家庭奉獻一生的長者們,感受到更多的親情溫暖。
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利未記19章32節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