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課綱爭議延燒 我的孩子去抗爭該怎麼辦?
2015年08月05日
近來,「反課綱微調議題」爭論不休,青少年對公共議題進行反思,表達理念與熱情,值得肯定;但令人遺憾的是,林冠華為此付上生命代價,而日前周天觀也在抗爭現場推開父母,並說:「我在為台灣的未來努力,你做了什麼貢獻?」
這令許多人反思,當孩子與父母因公共議題理念不合而發生衝突,基督徒家長和青年牧長該如何調適,並引導孩子行在真理的正路?
離開現場冷靜思考議題 尊重權柄的屬靈黃金定律
推行在家自學教育、6月甫卸任「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高中審議委員會」的陳伯杰傳道認為,即便孩子對公共議題擁有自己的理念,但「留在現場很危險,因為現場氣氛一直加溫。出了什麼事,父母要負法律責任」。
高雄武昌教會學青牧區鄭賢智牧師也認為,「很多都只是片面得知的消息,會讓年輕人以為是事情的全貌」,這無法幫助孩子們全盤思考。陳伯杰說,「所有訊息都是轉述得知,與其讓孩子繼續留在現場,無法冷靜,不如離開現場,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若是孩子不願離開現場,因而與父母發生拉扯呢?「頂撞父母,是絕對的錯誤。」鄭賢智表示,孩子要學會跟父母溝通,上帝也給予父母管教權柄,孩子需學習順服。陳伯杰以自己用「神的法則」管教孩子為例,認為平時在家就要營造「尊重權柄」的教育氛圍,「父母平常不用權柄,情急時孩子是不會理睬的。」
「你若真的愛他,會放任他這樣做嗎?」他也分享「自家家法」:態度不對打1下、累犯打2下,說謊情節更重者打3下。孩子在價值觀形塑的過程中,需學會表達情緒、並以「good attitude(正確的態度)」回應父母。因此,若是孩子在爭執現場為其犯錯的態度道歉,就可免除責罰。「尊重父母,如同尊重神。孩子願意回頭,神就會給機會。」
鄭賢智認為,現今社會充斥著「你不仁,不要怪我不義」、「只要不合我意,就反對到底」的心理,「尊重」似乎蕩然無存。但《聖經》教導的「屬靈黃金定律」是:「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陳伯杰也強調,孩子在小的時候,不尊重父母的權柄,又如何學會尊重社會、國家和職場的權柄呢?
保羅不反對制度,而是改變人心 為「真理」成為專家,能更有效改變世界
談及青少年執著某議題,甚至為此付上生命的代價,鄭賢智認為這不可取,「不單是教會,任何一個健康的家庭跟組織,都不會鼓勵這種方式。」若是關乎「真理」和「公義」的事情,例如多元成家議題,教會「絕對力爭到底」;跟真理沒有「絕對關聯」,就不鼓勵學生們參與,並會介入協談輔導。
而對教材編訂有相當程度了解的陳伯杰,站在家長的立場提出,「遇到了就跟孩子把課綱問題談開。」他認為,目前要求修改課綱已太遲,教材早在3、4月編定,並將教育部審議的內容印成樣書供學校參考,學校則是在5月31日前選定新學期的版本,不然書商沒辦法印。
鄭賢智則舉保羅為例,當時存在奴隸制度,但他並沒有攻擊在上權柄。「他是把重點放在『改變人心』,不是反對『制度』本身。」公共議題、意識形態涉及的「道理」和「正義」,隨時代和政權轉移會有所改變,不鼓勵太多干涉,否則容易變成「為反對而反對」的立場。
當世界的觀點要基督徒「選邊站」,陳伯杰認為,父母應更多思考要教養孩童成為「影響別人」或是「被世界影響」的人。「走上街頭抗爭不關乎真理的內容,從來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以自己的女兒陳慧潔為例,她身為宜蘭縣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在其制定政策後,縣府會在一定時效內執行。推廣在家自學教育的陳伯杰,在「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前提下,建議孩子們多讀課外書,從多元觀點汲取知識,進而成為專家,未來進入政治、社工或宗教等領域,就可參與政策制定的轉化過程。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