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宗派到社群合一 記「不同年代的對話:合一歷史與踐行」講座
2015年06月22日
歷經不同的大時代,個人與合一運動是怎樣相遇?橫貫不同時代中的異同,怎樣理解合一運動發展與變化?雨傘運動後的散聚,意味迎新時代中的是合一,還是撕裂?昨晚(六月十七日)於油麻地天主教塔冷通書舍舉行二○一五年普世合一運動暑期牧職實習計劃系列講座「不同年代的對話:合一歷史與踐行」,近四十人到場參加。
講座分享嘉賓包括有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前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胡露茜女士、香港聖公會青山聖彼得堂助理聖品劉子睿牧師、中華基督教會基順愛的家宣教師劉寶珊及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執委會會員蕭?詩。
接著,嘉賓們就香港近十年的時代轉變作出分享。蕭?詩坦言,自己於近年關注高鐵事件的火熊年代才覺醒,未能刻劃出香港近十年的轉變。然而,卻目睹青年人近年越發關心社會事時,特別是本土議題。雨傘運動期間,更看見保守教會的信徒都從政教分離中醒覺起來,為公義發聲,甚至有非宗教團體的獨立個體自發站出來擺街站。劉寶珊表示,這時代中牧者的挑戰是他們是否準備好在時事的參與上與青年人同行。她亦指,教會裡牧者信徒有個別的政治參與及取態,有時會眾甚至要求教會表明立場;然而,人們遇見不同意見時關係變得緊張,互相不再溝通。她認為,「合一」不等於「一律」或「一致」;容許不同聲音和見解,彼此了解、互相反思,「合一」才具價值。
「合一」指涉範疇轉變
夏其龍認為,以前「合一」是指宗派與教會間,但現在「合一」問題卻是指有信仰的人與社會之間存在的撕裂。而劉子睿與胡露茜則認為「合一」在基督裡屬乎和平非暴力非仇恨。胡露茜表示,社運信徒的個人修行是很重要,因為他們處於衝突點。劉子睿指,社運信徒應走進人群,在靈性操練中尋找自己身份。
現時香港社會間,甚至教會肢體間都存在許多不信任和撕裂,嘉賓們就這個社會現象作出分享。胡露茜認為在這個時刻,故事很重要。她表示,面對社會的紛爭和撕裂,我們需要生活、生命和相遇,「一個人願意聆聽別人的故事,並不加以判斷,是對他人很大的服事」。她認為故事能讓人舒緩,放下「戰鬥格」,與人交朋友,繼而釋放自己出來,彼此得到安慰和醫治。蕭?詩亦同意,雨傘運動結束後人們仍帶著掙扎的心情,需要整理、修復及靈性療傷。劉子睿就指人們需要找到信任的人分享心底話舒緩情緒等。
是次講座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及香港基督徒學會合辦。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