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明白神心意與計劃 建立健康教會

2015年06月10日

台灣國度復興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記者林稚雯台北報導】「神計劃中的教會─系統神學教會論密集班」六月四至十日在台北、高雄兩地舉行。本次特會邀請美國泰博特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施耀天博士(Mark R Saucy, Ph.D.)擔任講員。台北場次吸引台灣、中國與印尼等多國牧長約140人前來與會,一同領受從神而來的教導與裝備。
 四日下午及晚上講述「教會的新約特質」。講員施耀天教導聖經中對教會的定義及賦予教會的形象,再據此理論,帶領眾人思考「教會該有多麼靈恩?」和「如何才是合宜的教會規模與成長?」兩個問題。
教會的定義
 首先,提及教會定義。施耀天表示,教會一詞在舊約中表示「聚集」或「會眾」之意,指的是一群人的集合,並不限用於基督徒身上。到了新約,教會一詞則專指「基督徒在地方的聚集」、「基督教國家或基督徒的整體」、「基督的身體」三種型態;教會不見得是肉眼可見的硬體建築,重點是人們聚在一起時,聖靈有能力在這團體中運行,從而體現出神的大能與國度。
 若教會的本質是一種神聖的聚集,亦即表示所有在這群體中的人都是仰臉向著神的,明白自己是受造者、從神而來。當人們瞭解個人的職份,知道自己是被父神揀選的一員,便能分享在基督裡的位格和工作,彼此合一。
 三一神也藉著聖靈與人同在。當聖靈成為保惠師,教人看見神白白賜下極大的恩典,赦免人的罪、進而願意愛自己的鄰舍與仇敵,這樣的看見不僅讓信神的兒女有了全新的生命,也從實踐中明瞭,神期望我們如何對待會友與世人。
勿落入極端
 如果信徒真實知曉神的心意,自然就曉得神不希望我們落入極端。單單尋求祂的顯現與說方言的能力、單單研讀聖經而輕視聖靈的存在,皆為需要避免的狀況。
 施耀天提醒,聖父、聖子、聖靈是合而為一且彼此同工的,忽略任何一個都會落入對神不夠完整的認識及經歷。同時,也因為聖靈是信徒們最內在的經驗,對於聖靈的恩賜和工作,要能與出於人意的念頭做區分,不混亂無度、試驗性的胡亂試探神。聖靈的同在是要保守身體和生命,同樣的,在人領受了聖靈之後,也該本於愛,身體力行的保守教會中的社群和團契。
 其次,說到教會的形象,在聖經中可以找到超過80個的隱喻來描述教會的本質與功能,施耀天於講題中則先就「身體」、「聖殿與祭司」、「家」這三個主要的形象予以說明。
 「身體」是使徒保羅最常援用的隱喻,從中再次描繪出「基督的教會只有一個,彼此該相互扶持。」以生理機能的方向來看,神是教會全體的頭,擁有發號施令、掌管一切的權柄,而每位會友都是教會的肢體,肢體間都有獨特且被需要的貢獻,應保持關連,貢獻自己來服事他人。
不在乎大小,而是功能能否彰顯
 「聖殿與祭司」教人看見教會的本質與功能。由神分別而出的教會本質是聖的,讓人能以此看到神敬虔、美善的形象。聖殿是用房角石與石頭堆砌而成,建築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打磨才得以密合,讓每塊石頭間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接觸;這磨合的過程正好相似於團契或小組的建造,成員間要藉由雕塑與磨合,從中習得「愛」的功課,讓生命能夠依偎連結。
 在聖父、聖子、聖靈的引領下,教會更應該像「家」,以天父為一家之主,耶穌是家中被分別為聖的長子,在基督裡的弟兄姊妹則像是一大群孩子們,透過信靠,被收養到基督的家中。
 從上述形像中可知,新約中指出的教會其重點不在大小,著重的層面在於功能能否彰顯。教會如同家庭般,雖然成員間親密連繫,卻還是有著各層的權柄存在;領袖的權柄在於為家庭帶來健康與更新的氣氛,成員的權柄在於各司其職、發揮功能。
 當教會中的每一份子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健康教會也就在互動中逐漸產生。
 「神計劃中的教會─系統神學教會論密集班」由舉手網絡主辦,台北貴格會合一堂、高雄基督教會等八個機構協辦。一連三天的特會總共分為九個主題,首先從教會的定義、神在新約中立定的教會特質開始說起;其次,主題延伸到教會的使命、事奉與組織,再延伸到教會中的事奉者和敬拜,最後則說明洗禮與主的晚餐之意涵。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