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宣教結合國內外教會:教釣魚 給希望及未來

2015年03月26日

台灣國度復興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國度復興報╱編譯Icula╱報導】有句話說:「給一個人魚,只能餵飽他一天。教他釣魚,則可以養他一輩子。」這句諺語就是基督教機構「兒童希望之家」(Children’s HopeChest ,簡稱CHC)正在努力的方向。
 兒童希望之家總幹事史帕克斯(Ken Sparks)說:「我們透過所謂『社區對社區』的伙伴模式,進行服事,讓美國教會的會眾與海外教會的會眾一起同工,我們稱它為『照顧點』(carepoint)。」
 CHC的服事創立於1994年,就是共產國家的鐵幕一一倒閉之後。該幾構是最早看見俄羅斯孤兒面臨困境的基督教機構。俄羅斯兒童亟需基本的物資,包括衣服、食品、醫療照顧和一些設施,但他們更缺乏的是愛、人際互動、關懷和未來的盼望。
 CHC發展出全人照顧的事奉方式,協助無父母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滿足醫療、物質、教育、情緒和屬靈的需求。這項服事在俄羅斯一直沒有中斷。2006年底,兒童希望之家更擴大照顧俄羅斯所有弱勢的兒童。
 接著,2007年,CHC又與「在使命中冒險」(Adventures in Missions)合作,開始在非洲史瓦濟蘭服事,那時史瓦濟蘭的內戰剛剛結束,又遇飢荒。兩年後,CHC在烏干達和衣索匹亞起動援助孤兒的行動。他們始終都以非政府組織的身份進行救濟。
 到 2010年,CHC又有新的機會,與海地、摩爾多瓦共和國、印度、南非和瓜地馬拉的伙伴,加入與俄羅斯、史瓦濟蘭、衣索匹亞、烏干達和美國一起事奉的行列。
 這些伙伴透過當地本土教會的協助,提供資源給當地的會眾,好讓他們能進行教導的事工。除了每個月要提供38美元資助弱勢兒童(上學及三餐)之外,教會接著同意到烏干達姊妹社區進行發展計畫。
 史帕克斯說:「他們可能會去烏干達挖井,好讓兒童和社區居民有乾淨的水源。美國的教會則募款,以便執行鑿井計畫。接著,在來年,他們可能幫助烏干達蓋廁所或社區中心。」
 「第三階段,教會則同意每年派人到烏干達進行短宣,建立彼此更進一步的關係。這有助於美國地方教會領導階層,利用既有的伙伴模式,讓會眾轉型。」顯然這需要很大的委身。
 就教人釣魚的部分,史帕克斯說:「我們想要恢復兒童的自尊和價值感。這計畫有一大半是藉由讓被服事的兒童知道,在美國有一群人很關心他們而達成的。對這些非洲弱勢兒童而言,教育是唯一能讓他們突破貧窮惡性循環的途徑。識字能力有時也是這些兒童究竟是找得到工作,還是當乞丐的關鍵因素。」
 這其中也有屬靈的投資。透過地方教會的「照顧點」,進入學校服事。「在一個下午的集會中,我們將利用基督教的教材為這些兒童進行門徒訓練。當然,教材都重新為烏干達的兒童量身訂作過。通常我們每天都會有15到250個兒童加入照顧點計畫的教育訓練。」此外,每週六,我們還會進行全天的教育課程。透過門徒訓練和餵養,這6天的聚會就清楚地將福音真理傳遞出去了。」
 每一個福音前線的社區發展,都帶來希望。這是因為信徒很樂意投資長時間,教導別人如何照顧自己;被教導的人再去教導別人。差別在哪裡?一個月資助38美元,能使情況大為改觀。「與教會領袖分享機會,利用這個有創意且獨特的模式,讓教會能糾合會眾,在長期的伙伴模式中,對社區產生莫大的福音衝擊。」
 想想區區38美元,在數以千計的倍數增長之下,能成就什麼樣的大事。這可是會釣到好多魚!
●為宣教機構禱告:求神賜創新的宣教策略,讓他們在各地得人如魚。(文取材自MNN)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