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戒嚴下的教會 郭明璋︰政治害了台灣神學發展

陳栢暾

2015年03月23日

來源: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 推薦 31 分享: 分享至 LINE
在台灣走向民主政制前,曾經歷三十八年國民黨統治下的戒嚴時期。對當時台灣教會而言,既是契機,亦是使台灣神學難以發展的原因。

熟悉這段歷史的郭明璋牧師在一個講座中指出,台灣於戒嚴初期,國民黨政府對宗教態度較包容,造就教會光景。當中,原住民信徒於二十年間更由四千增長至十萬人。他指出,雖他們容易集體信主,但信仰根基較薄弱,連傳道人亦不例外。在這期間,台灣長老會扮演重要角色。二十年間,台灣長老會透過於社會各方面的建設參與,令信徒人數快速增加,特別於五十年代開始的倍加運動,更推向高峰,成為主導社會的一股力量。

一九六五年之前,台灣社會一直處於反共的社會氛圍下,所以只要教會認同反共的前提,政府基本容許傳教活動。而且,蔣介石基督徒的身份,於言論上將宗教結合政治,適逢共產黨是無神論,所以護教反共成為當時信徒得到的重要信息,與愛國與否成正比。

六五年後,由於長老會宣教百週年大會提到「合一」的概念,被懷疑有親共成份,加上教牧間神學觀點上的衝突,令長老會受頗大壓力,導致七十年代三度發出反共的聲明。不過,郭明璋指出,高姿態的聲明卻引起政府猜忌,威脅國民黨的地位,有信徒亦質疑長老會的取態似走向解放神學,鼓吹台獨,對此感到不滿,故長老會開始受政府打壓。長老會故持續高調反共,走台獨路線,以爭取生存空間。

郭明璋指,由於社會的發展,令台灣信徒間分裂成親共與反共兩個極端。反共基督徒著眼本土的立場,加上參與政治,比促進基督教發展還要熱心,使他們抗拒與國際基督徒組織交流。既使台灣神學教育有所缺失,亦對教會發展、培養牧者不利。解嚴之後,除信徒間的分裂,基督教的空間也受本土宗教的影響受到擠壓,令台灣逐漸成為福音的硬土。他坦言,戒嚴對台灣基督教最大的傷害是缺乏對歷史的相對性思考,也缺少國際性視野,令台灣神學教育落後香港最少十年。

是次講座由德慧文化主辦,旺角潮語浸信會及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窩打老道山福音堂合辦,是「抵抗與順從︰全權統治下的教會」系列第九講,於三月十九日晚上舉行,近六十人出席。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