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參與教養模式」研究 港爸教養子女信心較低
2015年03月17日
不論是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還是漸趨普遍的雙職家庭,教養子女從來都是父母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到底,父親如何評價自己父職表現?妻子又是否滿意丈夫作為父親的表現?最近一項名為「夫婦眼中的父親參與教養模式」研究發現,妻子對丈夫評價比父親自我表現評分高,兩者評價有頗大差異,負責分析研究結果的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認為,這反映丈夫在教養子女方面自信心和評價較低。
研究由維護家庭基金聯同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以及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於二○一四年十一至十二月期間進行。維護家庭基金以問卷方式訪問了五百九十一對夫婦,要求被訪者對自己或丈夫在過去十二個月之內父親參與教養的「支持、照顧、鼓勵、管教」四個父職範疇評分。李樹甘說,不論是父親自評或配偶評分,四個父職範疇的分數順序皆為「支持、鼓勵、照顧、管教」。另外,在管教範疇內的父親自我評分比配偶給予的評分明顯較低,而婚齡十年以內的家庭也出現相同情況。在社會經濟地位方面,是次研究發現社經地位低的父母評分都比較低。
李樹甘認為,是次研究結果反映丈夫自信心不足的情況。他形容,成功父親的背後也需要母親的推動,妻子鼓勵是十分重要。丈夫也不要因為沒有得到妻子鼓勵和認同而誤以為妻子「睇死自己」,令自己減少參與教養子女。他說,如何幫助社經地位低的父親和婚齡十年以內的家庭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服務發展總監潘廣輝回應時表示,一個家庭是愛和希望的窩巢,又像一個貴重的器皿既寶貴但容易打碎,夫妻需要共同維繫和珍惜神所賜的家庭關係。潘廣輝說,欠缺溝通是三大離婚原因之一,所以夫婦互動是發展良好婚姻關係的重要元素。潘廣輝認為,對於有子女的家庭來說,父親盡好父職是建立健康家庭的其中關鍵因素之一。他表示,健康家庭有六大特質:「承擔責任、家庭歡樂時光、關懷欣賞、溝通分享、家庭抗逆力、信念連繫」。父親要改變「男主外、女主內」的偏差觀念,拉近父母承擔家務、教養子女等責任的差異。另外,他鼓勵父親平衡分配時間,不要白白放棄與子女玩耍的珍貴時光,父親也要學習向家人表達關愛,也要放下權威與子女溝通,甚至可以多於子女分享自己工作情況。潘廣輝說,父母要緊記以身作則,實踐自己的信仰和信念。當父母需要處理子女成長期間的各樣問題,平時累積的關係便是父母的武器。
維護家庭基金董事胡志偉牧師嘗試從宗教團體角度看父職與教會牧養。他說,最新一期的香港教會普查報告顯示,堂會在牧養時最常遇到的信徒問題是工作、其次是子女教養。胡志偉引用外國研究說,父母與子女關係會影響宗教信仰傳承,如果父親與子女關係緊密,有接近七成子女都會承繼父親的宗教信仰。他表示,教會雖然提供很多節目,但很多都是分割式,缺乏重視家庭系統、讓全家一同參與的活動。胡志偉認為,教會應擔當提供平台和支援的角色,並非代替父母教養子女。父母需要肯定靈性教導責任外,教會也可幫助父母建立家庭祭壇。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幹事狄志遠博士回應時說,每位爸爸都是孩子不能代替的英雄,不過香港有很多父親都是隱形爸爸。如果要孩子形容爸爸的形象,他們對自己父親印象模糊也不令人意外。作為蝙蝠俠愛好者的狄志遠以「蝙蝠俠爸爸」為題,說明父親有守護家庭,防止子女受不良環境影響;伸張正義,幫助子女建立是非觀;理性智慧,教導孩子做事深思熟慮等等的責任。狄志遠說,很多父親都將教養責任交給母親,到底自己有否盡父親責任值得反思。他認為,年輕父母在共同承擔家庭責任方面比上一代有改善,例如多了父親參與家庭講座,各機構可以多思考支援年輕父親的策略。
維護家庭基金「二十一世紀父職再思:父親參與教養模式研究結果發布暨論壇」於三月十四日在香港樹仁大學舉行,約六十人出席。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