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那本斑駁的聖經
2014年10月21日
◎李愆
「記不住啦!」聚會後陪著老人去車站搭車回家,他拄著拐杖,想到剛剛的聚會,忍不住嘆息:「想得到的、說得出來的,都是以前記住的,現在讀的聖經,讀過就忘了。」
老人言語中流露的蕭索、不甘、沮喪等複雜情緒,令隨侍在側、見證老弟兄信仰歷程、相較之下尚算年輕的我,一時也找不到慰懷的話,只得默然,並且將這一幕銘記在心。
白丁讀聖經
老人生在上個世紀,那是個東亞經過了太平洋戰爭與韓戰等大規模衝突、局勢劇變的動盪年代,當時還年少的老人迫切需要適應新環境,也是當年的顛沛流離,成了他接觸基督信仰的濫觴。
老人初信時,即非常重視聖經,雖然因工作緣故居無定所,雖然因教育關係目不識丁,但是每到一個地方落腳,總是積極地尋找讀經聚會,藉此認識所信的道、所跟隨的耶穌。事實上,我和老人就是相識於這樣的聚會。約莫十餘年前,老人聽說有這樣一個禮拜讀一章聖經的聚集,因此不辭辛勞遠道而來,轉眼之間,竟已是十載光陰啊!
然而,積極參與聚會,並不能滿足這個基督徒的追求,老人嘳嘆著,思緒不經意飄向遙遠的曾經……擔心自己聽錯、別人講錯,他一直期望擁有一本自己的聖經,但是當年身無恆產的他,微薄的薪水餬口還可以,這個願望卻顯得奢侈。直到一日在會堂的角落中發現一本斑駁破爛的聖經,似是沒有使用者,當年還算年輕的他盯著那本聖經幾個禮拜、多方旁敲側擊之後,確認了他的假想。據說破損的程度,還需要加以修補才堪使用,無論如何,總是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聖經。
此外,他還得解決一個問題,那便是受教育不高的他,沒什麼閱讀能力可言,但是為了能夠閱讀聖經,費了不知多少心力翻閱字典、就教他人。我不曉得那經過了多少的時間、拉下多少次老臉,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對當年的老人是何等艱辛。老人若不說,我們怎也想不到,這個與我們一同聚集多年、查考聖經的肢體,要讀主的話竟然經歷了這麼多的曲折。
回歸宗教改革
這樣的追求、對聖經的重視,並不是老人的專利。強調聖經是基督信仰的唯一根基權威、超過一切傳統與經驗的「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更是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的重要原則之一,與「唯獨恩典」(Sola Gratia)、「唯獨信心」(Sola Fide)、「唯獨基督」(Sola Christo)、「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合稱「五個唯獨」(Five Sola)。
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家如活動於德國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活躍於瑞士的慈運理(Huldrych Zwingli,1484∼1531年)與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年)等人,雖然對於這些原則的內容、實踐的方式有不盡相同的理解,但是他們的堅持卻是基督信仰的重要根基,直到今日,這也仍是我們跟隨基督的立場。
依我對老人的認識,對上述這些宗教改革家應該是只知其人,不知自己的認真與昔年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但這不是稀奇的事,這表明了我們在基督裡同感一靈,雖有截然不同的時空背景與經歷,所領受的源頭卻是一致的。曾經激動宗教改革家們起來闡明真正基督信仰的主,今日仍然藉著聖經說話、仍在屬祂的人身上動工。
嚴格說起來,宗教改革並不是要創建一個新的信仰,今日的新舊教之稱,就實質而言並不那麼精確,因為馬丁路德、慈運理、加爾文及不少對基督信仰提出精闢洞見的後來者,他們所追求的,是如舊約先知呼喚歸回的概念,是回到以聖經為獨一根基的基督信仰。
教會的根基,正如彼得所得的啟示:「祢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章16節)位在梵諦岡的宗座不是無誤的權威,君士坦丁堡強調的傳統與聖像也不能成為信仰的主軸。
老人的疑惑
不過老人的堅持與認真,卻也為他帶來了不少疑惑:「啊怎麼聖經這樣講,你們這樣做?」長年的聚會,聽過不少次老人家對今日現象的不解,弟兄的直白常讓人招架不住。
我想,這就是我們需要不斷重申宗教改革精神的原因,宗教改革不只是500年前的歷史,對於今日仍有深刻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可以發現,今日基督教非常豐富、多元,有著合乎理性的論述、有著扣人心弦的感性溫言、有著使人趨之若鶩的熱鬧情境、有著富麗堂皇的莊嚴會堂,我們實在是富足的。
然而,我們似乎在基督以外,多了太多的事物。聖經不再是唯獨,因為我們有各種理哲、主義支撐我們的信仰。信心不再是唯獨,因為我們更在乎的是經驗、眼見,那以基督的話為根基的信心,在今日有了別的內涵。恩典不再是唯獨,因為我們也強調行為,認為這樣可以得稱許,卻忘了聖經啟示我們的得救、稱義乃至於成聖,從來都不是我們這些亞當後裔可以靠己力達成的。
基督不再是唯獨,也許我們的會堂沒有漫天神佛,但基督也沒有坐在教會元首的位置,我們還是可以找著一些其他的目標宗旨。榮耀上帝也不再是唯獨,因為我們的所行所為,不像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在作品中簽下S.D.G(Soli Deo Gloria的縮寫),表明他的作品唯獨榮耀上帝,我們的所行所為,隱約找得著一些其他的標竿。
今天,或許人們還是會提及宗教改革的歷史、精神與原則,但是從許多現象可以觀察到,這些在今日似乎已被塵封在遙遠的時空中,若審視今日種種,對比老人的疑惑,我們仍然感到宗教改革在今天有迫切需要。
是的,時空或許不若16世紀的歐洲,我們所面對的也不是來自於大公教會的壓力,我們更不需要為這些分歧發動戰爭如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但是對這些精神的省思,卻可以為老人的疑惑帶來一些解決的方向。
唯願我們除基督之外、沒有其他的標竿;除聖經之外,沒有別的權威;除恩典之外,沒有別的依託;除信心之外,沒有別的根基;除了榮耀上帝以外,沒有別的追求。
永遠的力量
「車來啦!」老人看著徐徐駛來的公車向我道別,直接將我的心緒從思辯拉回現實。
我看著老人佝僂、微顫的身形踏上歸途,以及適才他憶起的過往種種,不禁想到一個常聽到的觀念:認為基督信仰很好,但是若要相信,還可緩一緩,等到退休的時候再奉獻追求、等到年邁時再歸信受洗。
而老人,顯然沒有循著那樣的觀念去行,以致他能早日擁有福分,如詩人所唱和:「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篇73篇26節)
先不提人生有種狀況叫意外,我們實在無法掌管我們的生命長短,老人的感嘆,不就提醒著我們肉體衰殘的嚴酷事實嗎?如若我們不遭逢意外,這就是我們必經的路程。年輕時候不極力追求,老年豈不徒呼負負嗎?
目送著老人上車的背影,咀嚼著剛剛簡短的互動,老人即使記不住現在所讀的聖經了,可是壯年時所追求的如今仍烙印在心,成為他今日步行於暮光之下、跟隨牧者的力量。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