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特別企畫】教會逗相工的恩典公式

共同舉辦活動、聯合感恩禮拜、經費幫補……,夥伴教會互助合作沒有一定的模式,卻有美麗的恩典公式。

2014年10月08日

教會公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高雄新莊教會+台北東門教會=互相幫補 夥伴教會成美事
文◎邱淑貞(壽山中會新莊教會牧師)

溽暑的7月天,週間空寂已久的教會傳來了陣陣孩童歡笑與歌聲,這般的景象在一般組織正常運作的教會並不陌生,但就高雄新莊教會而言,卻是久違的景象,這也讓教會附近社區鄰里好一陣驚奇,覺得不可思議。
新莊教會平時聚會人數平均50人,70歲以上的老人家就占了三分之一強,其中青壯年比例已屬稀少;若是舉辦暑期兒童營教學,多數人為了養家餬口而難以向老闆告假參與。再者,教會中孩童的人數也就寥寥一手屈指可數。也因為如此,當上任不到一年的牧者提出要在暑假開辦兒童營時,教會的同工們雖然贊同;卻也為了營會的籌備、何處尋覓學生的來源、師資與金源的缺乏而感到憂心忡忡。
7月中旬,新莊教會暑期快樂兒童營準時開幕了。教會的長執、姊妹、學青及出嫁外地的「新莊僑」約莫10餘人,和台北東門教會的青年(包括曾擔任主日學校長和營會營長多年的長老)一行7人,開始了一週的「奮戰」,也在瑕不掩瑜的情況下順利的畫上了句點。
誠如筆者在事後跟教會兄姊分享的,營會的成功舉辦是一個奇蹟,我們也在這個奇蹟中,體會到上帝在我們的缺乏中及時幫補的豐富恩典。同時,因著「在耶穌基督裡成為一家人」的上帝國思維,讓各據南北兩地、分屬不同中會的教會成為夥伴,得以受到協助、相互合作並且互有學習。
常言道:「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不可諱言,這種思考模式其實也常常發生在教會界之中。甚至,當我們提到「夥伴教會」的概念時,令人聯想到的通常是:兩間教會當中,一方居於「資助者甚或指導者」的身分,相對的,另一方則理所當然地扮演「被資助與被協助者」的角色了。然而,從何謂「夥伴教會」的意義來思考時,這樣的關係其實並不盡完善。我發現當我們慣常以處於「上位者」的眼光來看待請求支援的一方時,其實很可能也會有失去「互相學習」的遺憾呢!
這也讓我想到,筆者之前在盧俊義牧師身邊擔任副牧時,台北東門教會每年都會請主責教會關懷事工的長執,主動前往所協助的教會。透過實地的訪問、關心,知道該教會的欠缺與需要。俟北返後,會在長執會中報告探訪之行的所見所聞,再就該教會提出的請求,討論應該如何予以協助。我記得每每在探討之前,盧俊義牧師總是會提醒與會長執,應尊重該教會就「在地問題」所提出的方案來討論,不要輕易墮入以「台北觀點」看盡台灣各角落的迷思之中。尤有甚者,更是要將這些「被協助」的教會,看為我教會的「宣教夥伴」。撇除教會中「獨善其身」的想法,盡可能「使所有肢體皆得榮耀」(參考哥林多前書12章12∼26節)。
盧牧師的觀點其實影響我極深,正如保羅所言:「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那些不太好看的部分尤其為我們所關注」,如此正是為了讓「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從「夥伴教會」角度來看保羅這段文字,也會發覺甚為貼切。
想我長老教會號稱擁有1000多間教會,然而根據統計:49人以下聚會的教會數約占全台灣長老教會的四成左右。亦即100間長老教會中,有40間教會聚會人數為49人以下。而且這些教會也不都盡處偏僻鄉野,但所面對的問題諸如:年齡老化、經費不足、同工稀少等等,並不比偏鄉教會來得容易解決。因此,也未免會有「身處都市」卻比偏鄉教會不易獲得支援的喟嘆。
嘗想所謂「夥伴教會」應不僅止於「大幫小」、「強助弱」的模式,兩間「小教會」若能彼此協助、互通有無;絕對也是美事一件。更重要的是:能夠穩定、長期的讓「不同肢體互相關懷」,想來,必能使那不美的肢體得幫助。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