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rotestant-基督新教,簡稱新教,或譯為更正教、反對教、誓反教、改新教等,也經常被直接稱為基督教,是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廣義上的基督教的三大派別之一。
基督新教是於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新宗派,或其中不斷分化出的派系的統稱。也稱作抗議宗或抗羅宗或誓反宗。詞源來自德文的Protestanten。原指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舉行的帝國議會中的少數反對派,該派諸侯對於會議通過支持天主教壓制宗教改革運動各派的決議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後即以其泛稱宗教改革各新教派。目前全球約有 5億 9千萬教徒,當中包括北美洲 1億 7千萬,非洲 1億 6千萬,歐洲 1億 2千萬,拉丁美洲 7千萬,亞洲 6千萬,大洋洲 1千萬,約佔全球基督徒總數的 27%。 中國的基督新教各教會則因傳教方便的原因,自稱耶穌教或基督教而不稱為新教。一般華人稱呼的基督教,常常便是專指基督新教。
2.Catholic--天主教,又稱公教,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詞彙稱呼所信仰的天主,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在基督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佔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公教會」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語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譯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天主教徒認為只有天主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初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公教會」一詞的出現早於現在的天主教會,在使徒信經:「神聖的公教會(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以及尼西亞信經裡面一句:「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Et unam, sanctam,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
「公」的原文意思雖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卻有許多教派與教會想要擁有這個頭銜,到了最後,「公教會」一詞在法理上已經由羅馬天主教會所擁有,這就如同正教會的「正」,其字面意思雖也平常,但是後來僅由正教會所擁有。儘管如此,仍有不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會在名稱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會」(天主教會),比如古公教會、寬宏公教會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羅馬天主教會
五世紀古羅馬東、西分裂以後,東羅馬帝國奉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正宗,並演變成日後的東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羅馬的教廷,則成為了分裂後西羅馬帝國的正宗,是為「羅馬天主教會」這名稱的源由。
羅馬天主教是源自耶穌基督的正宗。他們的論據來自 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節,耶穌對聖伯多祿(基督新教翻譯為彼得)說的這句話:「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將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伯多祿於瑪竇福音的名字,在巴勒斯坦的亞拉美語,是作「刻法」(Cepha),基督新教翻譯為磯法,在亞拉美語正是「磐石」之意,因而他們相信聖伯多祿是羅馬第一位主教,一直承襲至現在。而伯多祿的繼承者們,就是被稱為教宗的人,是全球天主教的最高領袖。
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範圍曾經被稱為教宗國,直到現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岡的元首。
http://tw.wrs.yahoo.com/_ylt=A3eg86geY_1I5cQAkB9r1gt.;_ylu=X3oDMTE1Z3U4YzMxBHNlYwNzcgRwb3MDMwRjb2xvA3R3MQR2dGlkA1RXMDEyOF8xNzY-/SIG=12u4un75b/EXP=1224651934/**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A4%25A9%25E4%25B8%25BB%25E6%2595%2599
參考資料: http://tw.wrs.yahoo.com/_ylt=A3eg8p1FYv1IojoAcPVr1gt.;_ylu=X3oDMTE1Z2szaG1vBHNlYwNzcgRwb3MDMQRjb2xvA3R3MQR2dGlkA1RXMDEyOF8xNzY-/SIG=12f0m434c/EXP=1224651717/**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96%25B0%25E6%2595%2599
參考連結: n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