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不僅在一般的信仰有。天主教進到台灣時,也允許弟兄姊妹拿香。
香的傳統,可以參考以下這篇資料,期盼能給與您幫助。
基督徒拿甚麼香?◆余 磊
「香港的香真香」,用中文讀或用台語讀,會有甚麼不同的效果?中文的「香」,用一字一音來表達三個不
同的含意。台語用一字三音來表達三個不同的含意,提倡講台語的人常用這個例子來凸顯台語的奧妙。
但是,近來香港媒體有關香的報導,卻令人感到十分不妙。因為港人使用的香薰香會釋出致癌物質甲醛,造
成流淚,喉嚨疼痛。因此,這句話可能要延伸為「香港的香真香,鼻久千萬嘸通。」
在台灣,「有燒香就有保庇」這句話也面臨科學的檢驗及健康警訊。因為消基會驚人的報告指出,幾乎所有
的香都含有化學物質,在煙霧迷漫的焚香?,驗出含丁二烯及苯等有毒物質,足於導致淋巴癌及血癌(參閱
《中華道教網》)。新聞報導說,有些香火鼎盛的寺廟已開始加強抽風設備,以防止含毒氣體的濃度過高。
焚香的結果對人體有害,對神明是否有益,眾神明是否喜歡如此煙燻,也恐有商榷餘地。
燒香與拜神明無關
燒香的起源如何?有些傳說,本非事實,只因為流傳久遠,人們往往視之為知識或歷史,香也是這樣。黃帝
本就是神話傳說人物,又傳說黃帝妻子嫘祖的父親臥病,但他不敢吃藥,孝心的嫘祖把藥磨成粉,製成香,
焚燒之後,讓父親聞到藥香而痊癒。因此,古時的香是天然中藥製成,所以認為香灰可以吃,可以治病。後
來演變成拜拜時,人們與神明或亡靈溝通的媒介,進入精神層面(參閱《台灣新聞週刊》512期「教授變董
座,吳煙村推廣漢香」)。幸好今人多半已視吃香灰治病為迷信。
網路上另有拿香起源的《最佳解答》:「相傳佛祖釋迦牟尼(566 B.C.∼486 B.C.)在講經弘法時,印度天氣
炎熱,信徒昏昏欲睡,於是找來具有香氣的木材燃燒,藉著它的香氣振奮精神,夜晚還可驅除蚊蚋,此乃燒
香的源起。」(參考 Yahoo!奇摩知識)如果此說可信,那麼燒香的原始作用應與神明菩薩的崇敬或溝通無
關。
至於燒香的意義何在?訴之文字的敘述並不多見,若根據佛教界釋知義法師的解釋:「燒香與拜佛,是表示
行為上對佛的崇敬,而燒香的香味芬芳,藉以堵塞我們的鼻根,使其不聞脂粉之氣,而減少無謂的煩惱。」
(參閱《初機學佛決疑》P.49)如果此說能成立,有許多「粉味」的聲色場所,在門口燒的紙錢和點的香特別
多,豈是在堵住上門顧客的鼻根?
預表耶穌馨香之祭
相比之下,如果我們瞭解到基督信仰對獻祭與焚香的儀式是何等莊重,意義是何等重大,恐怕「這把香」還
拿得心驚膽戰。約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創世記出現有關煙爐的記載,當時是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要大大
的賞賜他,吩咐他預備母牛、母山羊、公綿羊等,並且劈開成兩半。創世記十五章十七節對此有驚心動魄的
描述:「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煙的爐並燒著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這表示兩造以血和生命對於立約行
為的嚴肅態度;只是,這個約的獲利者是人,不是上帝。
後來有關製香的材料、方法、用途,及其嚴肅性,在出埃及記三十章卅四至卅八節更有詳述,耶和華吩咐摩
西說:「造香的材料是用同等分量的蘇合香、香螺、白松香和純乳香做的;你們要用一般造香料的方法來調
製,配製的時候要加上一些鹽,這就成為純淨聖潔的香了,最後你們要把這些香搗成極細的粉末,放一些在
約櫃的前面,就是我與你們會面的地方。這種香是最神聖的;所以你們千萬不可仿製,要視它為神聖的,因
為它是屬於主耶和華的。凡仿製、誤用或自己拿來作為香料用的,必遭除滅。」(今日聖經,意譯本)
這個純淨聖潔、神聖的、屬於主耶和華的香,顯然預表了十字架上耶穌基督的馨香之祭。希伯來書九章十一
至十二節說:「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once for all)進
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因此,人可免於罪愆的愧疚或良心的控告,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
蒙恩惠,得憐憫,作隨時的幫助。
獻上自己當作活祭
基督徒的香,除了上帝悅納的羔羊耶穌,還有一個是人自己。希伯來書十章八節:「祭物和禮物,燔祭和贖
罪祭,是你不願意的,也是你不喜歡的。」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一至二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
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
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在未來的啟示錄,門徒約翰看見寶座上的羔羊將打開有七個印封住的書卷,在五章八節說:「他既拿了書
卷,四活物和廿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
因此,基督徒的「香」是甚麼?是十字架上獻祭的耶穌,也是把自己當作活的祭物,將身心靈的一切擺上,
認罪、悔改、感恩、敬拜、讚美、禱告、服事,使自己成為榮神益人的「馨香」,燃燒獻給上帝,就是天上
悅納的活祭。所以,基督徒的香,拿得並不輕鬆,意義卻非比尋常。
參考資料: 中信月刊http://www.twccm.org.tw/CCM_Mag/200708/8.htm
參考連結: n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