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位非洲女宣教士 蕭碧連未完的福音使命     (2014/09/18) 今日基督教報

3年前從「不願意」去澳洲 到擴張境界

起初來到澳洲,不再是印象中的黃土與蝗蟲,當地陌生的進步環境,讓蕭碧連很排斥,第一年天天做夢要回去非洲,因為心中認為,「只有非洲是我傳福音的對象。」後來上帝開啟她的心眼,因而明白,幾內亞比索只有1百萬的人口,相較之下,澳洲有2千3百萬人口,其中不乏歐洲、亞洲、中東人和當地土著,更有45萬的「華人禾場」。

神藉由不同的國籍與人種,以及《聖經》以賽亞書告訴她:「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蕭碧連明白,澳洲也是極大的宣教工場,「在幾內亞比索只能接觸到非洲人,但在澳洲我可以接觸更多人!」

澳洲動員新血宣教士 傳福音給大陸等地華人

即便宣教工場轉變,但不變的是宣教的心志!服務於「環球福音會」的蕭碧連與夫婿,來到澳洲後積極招募宣教新兵,幫助華人教會走上宣教之路,3年下來動員超過20位新血宣教士,也有神學生和大學生願意去到不丹、非洲等地。

「我從未進到大陸,但在澳洲卻接觸到大陸各省的人。」蕭碧連不只動員宣教士,同時傳福音給澳洲華人。她見證,一位未信主的北京醫生,來到墨爾本的第2天,就信了耶穌。蕭碧連夫婦也曾邀請來自台灣彰化、桃園和高雄等地的背包客,到家中用餐。

20歲才開始唸書的女宣教士

1948年出生於台東池上鄉的蕭碧連,國小沒畢業,直到20歲才開始念書,這8年是「神預備我可以在非洲宣教那麼久的原因。」這段期間,她在餐廳端盤、洗碗,種過甘蔗、花生等,賣過五金,也曾在磚窯內挖土塊、排磚,沒想到同事竟忘了她在窯內,差點被活活燒死。

18歲到花蓮玉里理髮院學習美容美髮,遇到美籍宣教士白克倫向她傳福音,20歲受洗成為基督徒。之後,蕭碧連來到台北的「希望院孤兒院」(今改建為「中華福音神學院」),和院童一起上小學6年級,後來也完成國、高中學業,並在1978年拿到中台神學院的教牧碩士。

就讀神學院期間,蕭碧連因著一場培靈會,被上帝呼召,在心中種下「非洲」的宣教種子。畢業後,在台中從事監獄事工4年,因為看到環球福音會的《看哪》雜誌,更加確定前往非洲宣教的心志。即使該會英籍宣教士同工博仁滿告知她,當地常有瘧疾與戰爭,仍不改其志。

1983年,35歲的蕭碧連決定前往非洲,於是先到倫敦學英文,隔年再到葡萄牙學習葡萄牙語,1986年去到位於西非的幾內亞比索。在西非28年的日子裡,蕭碧連在鄉村播放電影《耶穌傳》來傳福音,幫助當地教會進行門訓。問她帶領多少人信主?蕭碧連說:「數不出來,太多人了,信了就交給神吧!」

盼更多華人投入宣教:禱告、奉獻、成為工人

雖然啟蒙較晚,如今的蕭碧連卻精通英文、葡萄牙語和非洲土語。「大使命是給每個人,我已經(宣教)31年,會繼續走出去!」並鼓勵眾人以3種方式參與全球宣教事工:1)禱告、2)奉獻、3)成為工人,盼望有更多華人興起,承接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使命,讓宣教如一波波的海浪繼續下去。

蕭碧連夫婿提醒,在宣教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與神連結的關係,如此才能活出基督的生命,進而以生命影響生命;宣教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建立的教會趨於成熟,「因為宣教士有一天還是會離開」,教會必須「靠主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