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關顧精神病患者 林國璋:堂會要接納不受歡迎的人 (2009年07月29日)
基督教協進會主辦「愛我們的鄰舍.如何牧養及關顧精神病患者」研討會,已於二○○九年七月廿四日假基督教協進大摟舉行,由精神科顧問醫生鄺保強、利民會服務協調主任吳柱剛、有牧養精神病康復者經驗的基督教善樂堂主任林國璋牧師以及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主講,吸引了接近五十人出席。
鄺保強說,根據美國精神科醫學會權威著作,精神病可定義為有相當嚴重的行為、心理症狀,可以令人產生不安、幻覺,功能上出現障礙,並使人有更大機會死亡,故此精神病的定義十分廣泛,並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神經病、發瘋。又根據報告表示,人一生中有五分一的時間患上精神病,所以精神病患者的數字可以是很高,與我們的社區並存,且無法隔離。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單是患上抑鬱症的人有一億四千萬,這個普世現象在未來只會更加普遍,並預計在二○三○年登上常患疾病的第一名。
他又根據調查結果,表示精神病患者在治療過後不比一般人危險,反而是濫藥的人的暴力情況比一般人高五倍。他又進一步解釋,有些人認為精神病康復者危險,是因為近日有較多暴力的事件被報道,事實上他們有更多時是受害者,被騙的機會率也比常人高很多。「大部份有暴力的人並非精神病患者,大部份精神病患者也並非暴力,我們應當保護他們多於害怕。」
吳柱剛分享及介紹社區精神康復服務時到提到,政府每年都將六億投放在社區復康服務,但按GDP百分比仍較一般已發展國家為低,同時香港的服務分割得很仔細,資源運用不理想,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的住院和社區服務,兩者的函接亦出現問題。他又指出,當世界正提倡非院舍化,讓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生活,香港則是在社區建設一幢幢的大樓,把一批批的精神病康復者搬進去,從早到晚都在大樓裡生活,與融入社區的理念相違背。他表示,精神病康復者在患病的過程中已失去很多,在治療過後必需靠社區支持才能尋找到生存意義。
林國璋總結過往牧養精神病康復者的經驗,認為精神病康復者的共通點是單純、友善、說話重覆、有才華、執著及對公義有要求。林國璋在會中舉了一些他牧養精神病康復者的例子:他曾在東區醫院舉行講座時提及六四事件,遇到一位支持平反六四的精神病康復者,兩人一見如故,林國璋發現他寫得一手好書法,又熱心信仰,於是替他申請到地區教會洗禮。林國璋又曾替一位患有抑鬱症,卻充滿著音樂才華的弟兄灌錄唱片,鼓勵他教學生唱歌,重新建立形象。他表示,堂會要牧養精神病康復者,必需要學習接納不受歡迎的弟兄姊妹。
龔立人指出,要牧養精神病康復者,必需先看見「他者的面容」,與生命接觸時不應帶有價值判斷,必需開放地接觸他人,才能展開對話。他解釋說,「他者的面容」不一定可愛,可能是痛苦且令人害怕,但我們仍要以關懷、愛和尊重面對他們。他又以耶穌迷羊的比喻說明精神病康復者的處境,耶穌放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一隻迷羊,九十九隻羊實際上不一定歡迎牠的回來。迷羊的出現,可能是因為社會製造出來的標籤,然後加以排擠的結果。而一個健全的社會,不是代表沒有犯罪的人,而是學懂如何接納、給機會這些與我們不同的人。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7.28)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