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探討程序公義 司徒永富:教會須顧持份者感受 (2013年01月29日)
近年香港的核心價值備受威脅,當中的程序公義,一如人權、法治均需要被捍衛。在一個名為「程序公義中的法理情」的研討會中,多位基督徒講者以管理、心理學、法律和聖經四方面探討程序公義。其中鴻福堂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指出,員工可能接受分配不公,但卻難以接受程序不公。他亦指出公司,包括教會,處理事情時必須顧及各持份團體的意見和感受。
採「切者後取」原則
在研討會上,司徒永富(左圖)從管理角度探討程序公義,他以切蛋糕為例子指出,人天生會想事情的處理是否公道,管理者應好好思考如何令人覺得公道。他指,令大家心理平衡、感覺良好是會有成本的,而處理分配利益時,管理者需要學習的是為了維護別人的公道,自己走在後面,採用「切者後取」原則。
司徒永富指出,「分配公義」是指大家是否心理平衡、比較結果是否公平;「程序公義」則是指流程與制度是否公平。而程序公義亦生出人際公義,即要考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作為一個好管家,這些都是要思考的事。然而司徒永富指,是否公道是很主觀的事,不斷追求事實真相也很花時間,因此實際管理中可通過年度考績、年度花紅及違規處理三個方法實踐公道。他認為,員工某程度上是可接受分配不公的,但卻難以接受黑箱作業,即程序與人際的不公。因此管理者要與員工有充份溝通和有公開透明的評核機制。他亦指即使做到分配公義,但若缺乏程序公義與人際公義,員工對制度仍會缺乏認同和信心。
Career Matters International創辦人及顧問胡仕揚(右圖)從心理學角度闡釋程序公義時則指出,公義是相對的,是建基於多數人的想法和觀感,亦講求理論和實證支持。他指程序公義是組織公義的一部份,其餘部份包括分配公義、人際公義和訊息公義。訊息公義是指有沒有充份解釋程序。他亦指出愈多程序公義會帶來很多正面效果,例如員工會較投入機構、滿意自己的工作、減少遲到早退等。他亦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如果程序是公正的,就算結果不公也可能是受歡迎的。
胡仕揚分析,人想有程序公義的原因是想能控制決策過程和結果,「人會覺得,如果他能影響過程的話,便可以影響結果。」所以即使事實上結果未必是他滿意的,但若他滿意過程的話,他也會滿意事件的整體。他又指第二、三個原因是人想得到所屬團體的尊重、覺得所有人都值得公平對待。
要判斷程序是否公正,胡仕揚提出有六個讓人參考的準則,包括:一、一致性:貫徹執行程序;二、無偏性:不偏幫任何一方;三、信息準確性:程序基於準確信息;四、可修正性:設有申訴機制;五、代表性:確保相關團體意見都能獲考慮;六、倫理性:程序合乎普遍的道德標準。他亦指,人在感到不公時往往會有反現實思維,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機制。若程序公義能達到的話,便用不著反現實思維了。
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副教授劉冠倫博士(右圖)則從法律角度出發,指現在大部份教會都註冊成有限公司,跟從〈公司條例〉。他用香港的〈公司條例〉作例子,指出在其規定下,若無人授權,任何一人,即使是董事或教會內的執事也不可代表整間公司或教會。他亦指該條例其實沒有列明董事(教會的執事)的法律責任。他指出〈公司條例〉是否對教會合用,要看教會是否註冊成有限公司,若已註冊的話應有一張證書證明。最後劉冠倫又用〈公司條例〉其中一條來作例子,指出其實大部份人按字面看都不知道條例真正意思是甚麼,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如何改進的問題。
有程序也不一定公義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執行董事袁海柏(左圖)則從聖經觀點出發。他從聖經中兩件達不到程序公義的事,包括耶穌被審一事和使徒行傳第五章亞拿尼亞和撒非喇欺哄聖靈而死的事引導與會者思考,有程序是否一定能帶來公義?無程序是否一定不公義?他亦指出程序公義中有很多原則聖經也有提及,例如出埃及記廿三章3節就說出不但不偏幫富有人,也不應偏幫窮人。他亦指出如有分配公義與程序公義時,往往都能達到實體的公義。他亦指聖經中提及程序公義的價值觀是平等與不偏袒、功績與相互性、恩典與憐憫。其中相互性是指,人所得的不應超越他原本應該承受的。
其後,大會安排與會者分組討論一個在教會場境內發生的案例。在總結環節,司徒永富指出教會在處理實質事件時,要避免有「以我為尊」的觀念,要承認執事處理事情上也可能會犯錯;也不應當自己是真理化身,自己根據不足的證據而判斷真相。此外,也要考慮各持份團體的意見和感受。袁海柏亦指,教會處理事情前切忌很快便拿「法理」出來,因教會是個看重關係的群體。
在答問環節,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詢問,〈公司條例〉中既然沒說執事的權責,那麼執事會解僱一位同工是否違法。劉冠倫指,執事會就像董事會一樣,應首先開會員大會商討執事權責,然後寫於章則中。若章則沒寫明的話,在法律上的確是不能執行的。他建議若未把這條例加入章則中的教會可於下年開會員大會時特別決議通過該條例,然後再重新註冊便可。
該研討會於一月廿六日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由浸大工商管理學院、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Career Matters主辦、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協辦,約六十人出席。
|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