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勉籲加強教會史保存和研究 記者李容珍中壢報導 (2011年12月07日)
為什麼幾十年來我們沒有令人滿意的台灣教會史?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王成勉教授,於十二月3日舉辦的台灣教會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指出,過去政教敏感、經濟困乏、學界關注不足,教會歷史感不足,造成史料與相關文物的流失與棄置,又沒有及時進行「徵集」個人史料,特別缺少進行「口述歷史」。
  他提出未來需要加強兩方面,一、需要有良好歷史訓練的人士投入這個冷門的領域,二、需要教會界願意開放史料。
  他在研討會中主講「台灣教會史料分佈與典藏之研究」專題表示,過去幾十年對於台灣教會史的研究,數量累積起來也相當可觀,但研究者往往從手邊可以掌握到的資料入手,缺乏對教會史料整體的了解,同時對相關的官方檔案利用的不夠完整,同時也沒有注意到史料中若干缺失與盲點,以致多年來在學術上少有產生令人滿意又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品。
  這次他從官方機構、學術機構與教會機構三角度,分析各自史料收藏的情況與特色,若能加以交互運用,在內容與觀點上可以產生互補與對照的功能,可以反映教會在台灣發展的不同面向,以及教會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值得教會與學術界注意。
  從過去資料看政教互動
  談到台灣教會史料在政府部門,有內政部、外交部、警政署、國史館和地方縣市政府等,都保存教會相關的史料。如果去台灣多數教會外國差會創建,與外國教會來往,或傳教士入台都會經過外交部,若是外人在台與教會機構引起社會事件,也會被外交部設檔記載。
  另外,過去台灣教會政教關係發展並非平順,警政情治系統如何看待若干教會,值得加以探索。在國史館編纂的《台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透露過去「耶和華見證人教會」反對教友服兵役,情治單位認有違國家制度,所以透過各個系統加以監控,也可以看出政府對於所謂「不法活動」的態度與措施。
  曾負責《嘉義市誌》中「基督教會」撰寫的王成勉教授指出,嘉義地區雖然不能算是台灣重要縣市,但在基督教發展史上有特別的地位,尤其是「真耶穌教會」與「貴格會」在台灣發展的源頭,也是長老教會很早進入拓植的地方。他發現,資料中不但有教會負責人的個人資料、也有教會人數、興辦事業、各種活動。
  應培養足夠的歷史觀
  他曾經接受國科會一項計劃,探討台灣教會有那些歷史意義,他向一千多家教會提出一項問卷,調查包括有無圖書館、檔案室、接不接受訪問,有哪些材料(如各種會議紀錄),但提到開不開放時,幾乎都回應「不開放」。
  他表示,台灣各宗派機構至少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必須要思考與處理史料的時候、空間、保存標準、經費、開放制度等,以及如何積極處理史料、應用史料,成為今天教會史料保管上的重大挑戰。
  他認為有三個方向可以積極著力推動:一是專業化的人員與參考工具的建立及整合;二是圖書館事工。台灣教會史研究多年沒有順利開展的原因,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神學院未著重「教會史」課程,致使培養出來的教會領袖與教會負責人沒有足夠的「歷史觀」與「歷史訓練」。另外一項重要的原因,是教會界未留下與開放足夠的教會歷史材料,致使歷史研究者無法寫下真實、感人又與切身相關的材料來豐富教學與訓練學生。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必須從「圖書館事工」做起。
  他指出,目前很多圖書館資料多未數位化、開放上不夠積極、缺乏良好的工具書,而且不了解學術界的需求,無法讓館藏發生最大作用;需要神學院師生論文開放與上線、主動的收集史料、提供史料,並且進行編纂史料,有更多庫藏,吸引學者研究,更多的著作產生,以建立良性循環。
  第三是「堂史」運動,讓教會的各教堂與機構有歷史的概念,反思上帝的心意與帶領,不但留下資料,同時把發展的歷史事實的寫作下來;或者尋求歷史專業人士的合作,有系統的把資料留存,或加以數位化的處理,從週報、各種會議記錄、各種活動介紹與報告、差傳資料,以及單張、通信等等都可以分類留存。
				
			
 
		
		
		|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