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宗教信仰與全球倫理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2011年12月06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二○一一」已於十二月三日假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舉行,逾一百人出席。講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中華回教博愛社梁廣成教長、孔教學院常務院董湯浩堅、香港佛教聯合會釋寬運法師、天主教普世博愛運動負責人薛君浩神父、香港道教聯合會湯偉俠博士,一同探討「宗教信仰與全球倫理」。




一神宗教:重視個人及宗教群體實踐



龔立人表示因為全球化會帶來國際關係,就需要全球倫理來規範。可是國際關係的困難就是不必然有國家會遵守全球倫理,全球倫理有可能只是自說自話。他又指,社會走向後現代,會拒絕具權威性的宏大論述,因此地球憲章等促進全球倫理的嘗試亦有可能否定了個別國家的獨特性。因此明白國際關係者,難免會認為全球倫理未能回應。他認為,全球倫理的焦點並非內容,而是如何具體落實於實現全球倫理的群體,因此「全球倫理關注的就不是其如何影響世界,而是各宗教團體如何成為全球倫理的實踐者。」當宗教群體於日常生活中活現出寬容、自我批判、對外開放等的美德,成為有道德的社群力量,就能向社會表達這些美德和倫理絕對有出現的可能。



薛君浩引用孔漢思(Hans Kung)的全球倫理觀點,孔漢思提出全球倫理的兩個基本任務是尋找共同倫理基礎及倫理發展方向,全球倫理正挑戰現今的社會文化,期望宗教在人的倫理和美德上達成共識,又提升對倫理的要求。他建議以更多宗教對話以求更大共識,以坦誠地交流豐富的文化及信仰傳統,尋找共通真理。



梁廣成提出伊斯蘭教對道德和不道德的理解,道德的事例如公平、向人行善、厚待他人如同親屬等;不道德的則指如隱藏、明顯、有害他人的罪惡等。人應根據上主的命令生活(古蘭經十六90),因此教化與所提倡的倫理密不可分。伊斯蘭教最主要的道觀包括,人與上主的宗教倫理規範、人與人的社會倫理規範、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規範,違背規範者需祈求對方原諒,這是伊斯蘭教文化中調節關係的措施之一,期望促進雙方關係正常化,實現社會良性運行。



儒釋道:提升個人道德素質



湯浩堅代表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讀出其為大會撰寫的文章,指出孔孟之說中重視培養人的道德價值,全球化在現今社會似乎進一步成為全球本地化(glocalization),全球化的內容會被本地文化吸收,正如孔教重視「仁」的修養境界,這同時是世人共同追求的價值。不過不同宗教亦同中有異,例如儒家以禮樂陶冶人心,但他強調仁、義、禮、智、信是所有人重視的價值。湯浩堅又認為,禮是仁的基礎,日常生活的規矩如五倫有助發展個人修養,加上心靈教育、宗教修養,就能提升人的道德。



釋寬運認為人性尊嚴與生俱來,也是人基本的生存權利和價值觀。要達致人性尊嚴和人格的完成,諸惡不作、遵守五戒十善為重要法門。他又提出,佛教多次遇難,僧人並無上街示威而默默解脫自我、演變以投入社會和服務大眾,法難後的復興乃因弟子自強不息,「人性尊嚴」的境界亦靠自力行持。



湯偉俠認為貧窮是並是世界而非天帝的不公平,這出於人的道德水平下降;而自然災害等則是天地共業造成的不公道現象。道德倫理能調整人倫關係,加上與人的良知本能互動,就能改善社會。他強調,道教信仰者絕不會獨享幸福,必定會伸出援手行善。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1年12月07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