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本港教會如何發展整全使命 施達基金跨界別論壇 (2011年11月16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由施達基金會主辦整全使命論壇已於十一月十一日假中國神學研究院舉辦,邀得教牧、商界、機構負責人共同探討在香港發展整全使命的可能性。活動首先由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陳念聰醫生簡介整全使命理念如何應用在香港處境,並由中神院長余達心分享「從先知、祭司及君王的職事看教會整全的使命」,思考在處境中的教會角色。論壇雖然未有定下實質具體的可行方案,但希望參加者分為商界、社區及教會╱神學院三個組別繼續討論及研究,可望在未來一年定下更具體的方向。


上午舉行的工作坊由基督教豐盛社企義務董事紀治興帶領,探討九七後香港教會如何推動整全使命、整理現時推動整全使命的處境、討論整全使命的遠景及可行步驟。下午的工作坊分為商界、社區及教會╱神學院三個界別探討整全使命。

陳念聰坦言過往有不同界別同時面對社會問題都會有所行動,但大多都是個別機構工作,最多只有界別以內機構的合作,「在香港跨界別和跨宗派合作很少,有時甚至會互相批評。例如宗派背後的神學理念,這使關心社會的實踐方式有所不同。」即使界別內有合作,組織仍然相當散亂,「可是面對社會問題,就算力量很大也只能改善很少,因此希望更多人跨界別地參與能逐步帶來轉變。例如前線工作者沒有神學概念支持,神學研究又欠前線經驗和故事,而商界的經驗和教會、非政府組織亦可結合。」他又指,其實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亦有豐富的神學傳統,但香港的教會較受西方影響,「因此希望透過人際網絡接觸到其他地區的不同模式,發展出新的可能性。」

是次論壇的目標旨在推動跨界別的創新合作方法,陳念聰期望參與者在論壇中可反思個人和機構的不足,並通過合作改善問題,提供新的力量。在討論過程中亦希望有神學反思,協助教育信徒如何面對社會問題,並強調聆聽和合作,盼望尋求新方法解決問題。他坦言現在的跨界別嘗試其實相當困難,也是「沒有甚麼人走過的路」,因此呼籲與會者放棄過往歷史上的分歧,同心合力、彼此欣賞,才能創出新的力量和火花。他表示,參與者均以個人身份出席及發表意見,「這個論壇只是起點,希望召集更多有心人開始嘗試。」在會上討論的彼此合作則有可能在機構層面,會員制等架構則留待發展更成熟後安排。

在論壇上亦發表問卷的調查結果,問卷合共發出了五十多份,收回十多份。結果發現受訪者均希望推動教育,由神學院、宣教機構合作在神學和研究方面進深,而需要做的甚多,其中神學院、機構可舉辦研討會,以及藉基督教傳媒推動。受訪者亦表示整全使命首要關心的應該是貧窮和社會公義問題。在結果中發現跨界別的合作方向不太明確,陳念聰認為這有待進一步討論。

從先知祭司君王職事看整全使命

余達心以「從先知、祭司及君王的職事看教會整全的使命」分享,認為教會應以基督在世的職份作教會在世的職份,成為先知、祭司、君王。他指出先知是上帝話語的出口,要宣告其心意和審判,並對社會實況作嚴厲批判。祭司是牧養、服侍的角色,而基督作祭司將祭司的職事重新定義為捨己的服侍。至於君王,就是要將上帝的旨意活現於社會結構、制度和價值系統中。

余達心指出教會若要在社會成為祭司,就必須像耶穌昔日走進人群裡作扶助、同行、醫治的工作,而香港教會在近百年確實一直做這些工作,甚至不以之為傳教手段。「雖說這些服侍沒有宏觀地處理社會問題的根源,也無直接批判或改革社會制度,但確實具體地幫助有需要者。面對日益增多的絕望者和破碎家庭,教會應更大力投入社會服務。」

余達心強調,目前香港社會分化、貧富懸殊,與社會保障不足有關,但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經濟結構。「香港是一個極度放任的市場資本主義社會,這結構讓市場主導和支配社會發展,但投資者並無社會責任,其投資就是貧窮差距的最大元兇,而香港政府在策劃社會整體發展時政策傾斜地產和金融。」教會應以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價值抗衡市場資本主義,應推動研究、以基督教價值與之對話,並須參與重塑社會的經濟結構,「對不公不義之事視若無睹,其實就是任由其價值體系崩潰,因此就不公義發聲是道德責任,而教會必須站出來成為榜樣。」

余達心認為教會的君王角色在於正面地建構一公平公義的社會。教會對面扭曲的社會,必須經歷重大的範式轉移,必須重新理解「事奉」的本質,並要走進公共空間裡重建和鞏固,按上帝心意改造當今社會,重新確立其參與塑造公共價值的權利。教會亦要讓信徒視其工作為天國的事奉,使他們進入社會不同領域中,發揮影響力。

余達心坦言過往教會群體不時出現對立而內耗精力和有失見證,因此現在必須彼此接納,各人忠於自己的使命,在上帝所差遣的崗位上盡力。各人亦應互相補足配搭,以致教會對多層次需要的個人、結構繁複的社會、縱橫交錯的文化有整全的回應。

豐盛髮廊的經驗

紀治興分享其參與社企的經驗時指出,香港的貧窮問題雖然嚴重,但其實日本、美國等貧富懸殊的問題亦相當嚴重。自「蘇東波」以來,全球多了八億人口需要工作,但工作機會追不上需求。他認為整全使命除了傳福音之外,亦有社會向度,因此個別商界、教會、機構人士亦時有合作,例如公平貿易、社企等。

紀治興又分享其豐盛髮廊的經驗,指出這傳福音雖然不是主要目的,不過亦間接讓員工和顧客有機會接觸。他強調,從其經驗中發現社企或社會服務更重要的是讓對象「被能夠愛」,當他們有機會持續地服事別人,因此亦有不少理髮師願意義務參與,也有十數個義工幫忙。此外,顧客中有三成多基督徒,可見肢體也願意藉消費支持有意義的事、有意義地消費。

紀治興在總結時指出希望在未來三至四年做到以下幾項「整全使命」的任務:推動教會與機構攜手,藉整全福音分享主愛,與貧窮人同行,以及轉化城市。要達致這些任務所面對的挑戰包括:一、中型教會因為較忙,而參與較少;二、前線體驗未能入到教會及神學院;三、教會對於被要求自我轉化,不以為然;四、無力感及知識老化,不少信徒已經委身很多,難以再付出更多。

挑戰雖然鉅大,但紀治興認為當中也有支持點:一、危機會帶來教會的反思;二、由教會中心變成信徒中心,即由下而上,信徒發起行動;三、社企發展的時機;四、公共神學興起。

紀治興指出幾個短期、中期及長期可以達致的大方向,分別是孵化「整全使命」的原型(即尋找成功例子)、建立參與的平台(例如轉化成神學院課程或主日學課程等)、擴展到政策倡議層面(反思市場制度、倡議政經及文化政策等)。另外,又建議教會能夠空出教牧約兩成工作時間再受裝備,培育創新精神(entrepreneurship)掌握媒體遊戲規則,以真實體驗與公眾對話等。至於「整全使命」的願景,紀治興期望能夠定下願意參與的教會與信徒的百份比,並以此為目標推行。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1.11.16)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1年11月16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