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一代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2011年09月05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原本是一項關乎遠景與盼望的生命建造事業。可是在香港,一提起教育,言談之間充滿的常常是一份憂慮。對學生而言,課內面對作業與考試要求,課外面對眾多「興趣」及補習操練;對家長而言,既期望子女能贏在本地教育制度的起跑線,又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脫離本地教育制度的惡性操練賽道;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夾在制度改革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也夾在個別「港孩」與「怪獸家長」的風氣與壓力之間,有時實在有舉步維艱之感。再加上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對基層市民而言,開課壓力自然更大;而基層學校要為學生增值,也常常要想盡辦法尋求資源,以及避免「殺校」。
這些憂慮,很大程度源自對未來的不確定與不安──是面對新學制尚待考驗的不安,是面對本地社會流動渠道變窄的不安,是面對內地省市和全球化競爭的不安。家長可能演化為「怪獸家長」,因為好像每件事情都要為子女準備到最好,還似乎沒好到能應對未來的困難;孩子可能演化成「港孩」,因為好像生活裡幾乎每件事件都安排妥當,甚至多到吃不消,最後成為理所當然,卻又對人對生活失去興趣與方向,也失去真正應對困難時所需的基本生命質素。
今期的頭版專題,訪問了站在教育事業裡不同階段的基督徒,分享他們在今天校園裡從事宗教教育及福音工作的苦與樂,既是知性與學業的傳授,也是福音與生命的傳承。即使是分享上主的福音,仍要經歷大大小小的困難,有些尚待克服,也有些漸見解決的門路,重要的是那份面對困難而不放棄的生命韌力,一份來自信仰生命的韌力,相信那位使用他們,與他們同工的上主;先求祂的國與義,而不必憂慮明天(太六25-34)。因為生命有值得追尋的價值,所以能夠擺上自己,排除萬難。耶穌基督的教導:「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作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十六25)這看來很弔詭,在今天的社會生態裡也不容易明白,卻是生命的真相。也是這種生命質素,能讓下一代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制度價值與大環境的改變,背後還是需要很多很多個體的不懈努力和長期付出。教育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規劃,細水長流地給學生啟導,使看來有點漫長遙遠的人生遠景,起碼有個可供跟從的階梯。然而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人生實況,除了從按部就班而來的操練,還要有從信仰生命而來的方向和決心,好叫人活在困難與多變中,縱知結果不全在我手,仍會盡力而為,群策群力,然後心安理得,因為有主同在。這是使生命變得更豐盛的福音大能。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