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源談佛教改革反思基督宗教 「聖嚴看基督宗教」課程 (2009年04月17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信仰生活互動坊及塔冷通心靈書舍合辦「聖嚴看基督宗教.基督宗教看聖嚴」課程,於四月十六日至三十日期間,逢週四假塔冷通心靈書舍舉行,由突破機構生命教育出版顧問兼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顧問吳思源主講,內容將探討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與宗教對話》一書中提出宗教的人間性、關懷性、理性及超越性,以及當今正信佛學與基督宗教的對話。第一課已於四月十六日舉行,約十五人出席。




吳思源指開辦課程的目的,是鑑於近年佛教正經歷的轉變,可作為基督宗教的借鏡,身為信徒應藉了解其他宗教之進步,好好反思本身的信仰。他簡介佛教的轉變是源於近二、三十年才興起的「人間佛教」的思想,而聖嚴法師正是這種思想的其中一位主要提倡者。「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至今,揉合了不少民間信仰,發展出台灣的『拜拜』文化,或本港某些如『破地獄』的葬儀模式。整體給人一種滿天神佛、迷信的感覺。而這正是『人間佛教』於近二十年興起的原因。」他續稱近年部分高學識的法師開始意識到民間佛教的「走火入魔」,故欲復興真正的佛學精神,而「人間佛教」的思想正是為復興正信佛教而生。



吳思源引《聖嚴法師與宗教對話》一書指出,「一個宗教成為『人間宗教』,也就是要進入人群,須具備四個條件:人間性、關懷性、理性和超越性。」人間性是指宗教須「認真面對人生的問題,與實際生活接軌,而不是只著重宗教的超越性」;關懷性則是指慈惠事業,「宗教須具體表達對社會人群的關懷,發展慈惠事業就是方法之一」;理性指宗教信仰亦須有嚴謹的知識範疇,「信仰要有理據,能與現代的科學、哲學等對話」,吳思源引佛教禪宗與現今心理學和量子物理學的對話為例說明;超越性是為宗教給予人生的盼望,「在塵世的煩惱悲苦中,宗教要幫人看見超越的亮光,就如基督宗教所講的『救贖』」。



吳思源認為近年「人間佛教」的運動,就正是朝這四個方向發展,而且已可見其成就:「在大學舉辦宗教講座,爆滿的總是佛教講座。」他指出近年的佛教文化較能「觸摸現代人的心」,包括各種佛教藝術(如文學作品、歌曲等)的出版。「這些作品看似從基督宗教的文學、詩歌學習而得,但其實青出於藍。」他說更值得信徒反思的是,正信佛學採用平易近人的語言淡化宗教色彩,如「放下煩惱」、「滿心感恩」等,因此就算非佛教徒參與佛教聚會,也能融入其中及明白當中的道理。「反之,佛教徒參與基督宗教的聚會定必如坐針氈,因為我們慣用艱深的宗教語言,非信徒難以投入。這樣是否反而違了當初主耶穌『進入人群』的教誨呢?」



在第一課結束前,吳思源重申並非要讓基督宗教跟佛教一較高下,或看見佛教開始吸引人群,就要想方設法把人搶回來,而是「欣賞佛教把其信仰人間化的努力,而且其成亦啟示了人心所向,值得基督宗教借鏡。」最後,他簡介餘下兩課將通過聖嚴法師對宗教所提倡的要點,幫助信徒反思「甚麼是信耶穌的真正意義?」、「為何基督宗教的思想好像慢慢與現代社會脫節了,反而佛教卻跟上了社會節拍?」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4.17)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09年04月17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