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訪土耳其,向伊斯蘭傳達善意 國際瞭望 (2009年04月11日)

新聞提供: 基督教論壇報

美國總統在上周參加在倫敦舉行的G-20高峰會、布魯塞爾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立六十週年、及捷克布拉格的美國─歐盟會議(捷克總理為歐盟輪值主席)後,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來到東南歐的土耳其。

 歐巴馬在土耳其的行程包括到該國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el Ataturk)墓前獻花致敬、與土耳其總統古爾(Abdullah Gul)及總理厄多恩(Recep Tayyip Eudogan)會面、及在國會發表全球矚目的演說,他也和親土國少數民族庫德族的反對黨─民主社會黨(Democratic Society Party)的主席土克(Ahmet Turk)見面。

美、土兩國新互動
 土耳其和美國同是北約的成員,兩國長期維持相當緊密的軍事合作,原先就有穩定的邦誼,但在布希總統發動伊拉克戰爭後,土國拒絕讓美國使用其境內基地做為攻擊伊拉克的發起點。此舉不僅引發華盛頓的不悅,也讓兩國關係生變。
 這次歐巴馬在上任之初就到此中東地區人口最多的伊斯蘭教國家訪問,並在該國發表的演說中表明美國不是伊斯蘭教的敵人、主張巴勒斯坦地區的兩國(以色列及巴勒斯坦)方案,並支持土耳其加入歐盟等積極立場,當然會讓土耳其甚至是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對美國有較為正面的觀感。
 歐巴馬在中東重要政策上採取了和過去布希總統任內不同的和解立場,同時也對土耳其最敏感、也是不時造成兩國關係緊張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作了較為謹慎的處置。
 一九一五年上百萬土耳其境內亞美尼亞人遇害,此事件有時被稱為「亞美尼亞大屠殺」(Armenian Massacre),有時則被視為「亞美尼亞種族滅絕」(Armenian Genocide),但土國官方則稱其為這批亞美尼亞人是死於「被重新安置」(relocation)或「被遣送出境」(deportation),拒絕接受「種族滅絕」的說法。

謹慎回應亞美尼亞屠殺
 歐巴馬則是在演說中使用看似妥協的「不幸事件」(terrible events)字眼,但同時也要求土國政府必須勇敢面對歷史,不應迴避。這樣的一個說法,當然是能夠為大多數的土耳其人所接受,畢竟歐巴馬沒有挑動這個土耳其最敏感的神經,但也沒有完全忽略事件存在的事實。
 歐巴馬演說中最讓土耳其人感到欣慰者,莫過於他宣佈土耳其是美國的「關鍵盟友」(critical ally)及歐洲的重要部份,並稱許土耳其的世俗民主(secular democracy)為凱末爾的重要政治遺產。
 更重要對一個大多數民眾是信奉伊斯蘭教國家的土耳其而言,歐巴馬表示「美國和伊斯蘭教並不是在戰爭狀態」(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at war with Islam),並且表示以一個曾經居住在主要是穆斯林國家(印尼)的過來人身份,他要向伊斯蘭世界伸出友誼之手,而土耳其則是東西世界最重要的橋樑,在西方和伊斯蘭世界的和解中,可以扮演關鍵的角色。
 歐巴馬在競選期間,就對中東地區的伊朗表達善意,願意和其領袖對話。在就任後又展開從伊拉克撤軍的行動。這次他將土耳其納入其出訪歐洲的行程,又在演說中給予土國多項的肯定,讓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關係改善,跨出了正面的第一步,也使美國在這個地區的聲望可以回升,未來若遇到危機或衝突時,將有較多的影響力。(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3050期○
2009/4/11○
焦點/嚴震生○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09年04月11日

鍵盤 ← → 鍵可切換上下篇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