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者教育協會 吳庶深:幫青少年找到人生方向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 (2010年09月15日)
「協助青少年提升品格,為國家與教會預備未來的領袖。」中華民國得勝者教育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教育部生命教育課程諮詢委員的吳庶深教授(見圖,梁敬彥╱攝影),清楚說出與教會合作進入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目標。
多年來,中華民國得勝者教育協會透過「問題處理」、「情緒管理」及「兩性關係」等課程,已經進入全台超過460所國中,每學期可以接觸約2200個班級的學生,幫助許多正處「人生狂飆期」的青少年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淺移默化改變生命
吳庶深說,雖然現在「生命教育」尚未列入國中正規教育課程,但超過一半的學校,會在社團、自習、班會及導師時間來安排相關的學習活動,而透過蘊含聖經真理的得勝者生命教育教材,可以傳達「以愛待人」、「寬恕」及「熱愛且尊重生命」,對學生的生命成長產生潛移默化效果。
長期擔任得勝者生命教育課程義工老師的王珮瑄表示,得勝者會將「遮掩自己罪過的,不能有幸福的人生」這類型的話語編入在「問題處理」教材中,鼓勵孩子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過犯。雖然不一定馬上看到效果,但是在孩子心中會慢慢發酵,前一陣子,就有受到激勵的孩子,到教會見證自己生命被更新翻轉的歷程,「這就是生命教育的收獲」。
在中和國中教授得勝者生命教育課程的雙和真理堂黃麗玉傳道則表示,教會透過與得勝者合作進到校園後,讓她能夠接觸到那些生命有破口的青少年,用神的話語來安慰、幫助他們恢復自信。她也會邀請學生在課後到教會更深經歷神,「校園的生命教育課程,就是福音預工」。
吳庶深表示,目前國中小校園「生命教育」課程不能直接引用聖經,也不能提到耶穌基督,這的確會影響到教會及福音機構投入相關資源的意願。此外,由於校園的生命教育課程都是安排在周間,很多弟兄姊妹必須要工作,所以義工老師的招募是一大難處。
為主得著下一代
除了義工老師不足外,教材也是一大考驗。吳庶深認為,現在各個校園的生命教育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可能在推動時有些困擾,但教會可以透過「實際參與」的體驗教學,幫助孩子在生活中體會維持 「人與社會」、「人與環境」及「人與宇宙」和諧關係的重要性,這是教會與機構一同推動生命教育,可以思考的一個方向。
吳庶深舉例,從事生命教育的義工老師,可以和當地的教會配搭,如大台北地區的學校,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台北市中山南路的濟南長老教會及淡水的百年教會,藉著歷史文化及民俗文物,感受馬偕博士早年來台從事「醫療宣教」人道關懷的真心付出。經由這樣的參訪行動,不僅能夠讓青少年上一堂「活的生命教育課」,也能讓他們更了解「基督的愛是跨越種族與國界的」。
「校園中的生命教育課程,還有再精進的空間,而這也是教會為主得著下一代的機會。」吳庶深語重心長地說。
吳庶深強調,十幾年前,政府推動生命教育進入校園,那個時候有許多青少年暴力傷人及自殺等層出不窮的亂象,許多人就覺得事態嚴重,而現今的社會價值觀的混亂「有過之而無不及」,生命教育就更加重要,也值得教會更多關心和投入。
教會不應再沉默
吳庶深感慨,當前青少年價值觀的偏差及對生命的態度,真是讓人憂心忡忡。這些現象多半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現今的社會不但外遇及婚外情變成「常態」,更糟糕的是,媒體對於名人「未婚懷孕」,不但未加譴責,反而吹捧為嫁入豪門的入門磚。社會大眾一方面批判「醫生、法官不如菜販」,另一方面卻又任由這些亂象繼續蔓延,當這些「生命教育」的反教材成為主流時,教會不應再沉默。
吳庶深說,校園問題日益嚴重,學生也提早面對兩性關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要提早進行。目前得勝者與教會合作,從國小開始在校園中推動「真愛守門員」課程,透過真愛列車及婚前性行為的負面影響等教導,再搭配「得勝金句」,讓孩子了解到與異性相處要「認識」、「知道」、「接納」與「尊重」,而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2010.09.11
←前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