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多元共榮 落實上帝公義 (2010年04月21日)

新聞提供: 基督教論壇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面對多元的世界、全球化思潮以及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在講求彼此尊重、包容之前,願先「認同、委身」於我們所信的,了解公義的內涵,將福音的本質傳揚出去,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在多元中榮耀上帝、落實上帝公義。


  福音的本質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一16)保羅在此說明基督信仰的內涵以及基督徒的使命與角色。「我不以福音為恥」,闡明他對基督認同與委身的生命態度,他堅信所傳的福音,是「上帝的大能」。保羅親身經歷主耶穌基督更新他思想、翻轉他生命的大能;所以他以確信且火熱的心志,切切渴望向世界上各種人宣揚基督的福音。

  保羅認為福音不應只停留在自己身上,舉凡「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羅一 14),都有權利知道:基督為世上所有人犧牲的愛,死在十字架成就了人與上帝、與自己、與他人的和好。耶穌的「義」取代了世上所有人的不義,世人「只要相信」它,就能得著基督的救恩。

  這福音打破了文化與種族的優越性,推翻了各群體形成的貴賤與不公義,更啟示了傳福音的多元與彼此接納;沒有人比其他人優越,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三23)

  公義的內涵

  自從亞當和夏娃違反上帝的話語之後,罪就進入了世界,人破壞了跟上帝原有的和諧、美好關係。然而因著恩典,「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林後五21)無罪的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擔負世人的罪過,叫信祂的人得以稱為義。

  耶穌基督不只帶給世上「和好」,更是打破與更新人類的想法。在祂的「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中(太廿1-16),園主給工資的方式,若從人的角度來看是不公平的,因為那工作一個小時的人,竟然跟辛苦工作十二個小時的人相同,領了一千元的工資,這是明顯的不同工卻同酬的不公平。

  但是耶穌在此顯明了祂的公平、公義與慈愛,因為耶穌知道工人們,並不是偷懶不去尋找工作,而是他們都願意工作,只是沒有人雇用他們;這批從早上六點一直到傍晚五點,在烈日當空等待的人,是何等的信心與心情?耶穌憐憫他們,認為不管你做多少小時的工,只要認真盡責,你就可以和其它人一樣得到生活的基本權利,這就是上帝國的公平、公義。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第一批進葡萄園工作的人,雖然整天勞苦,冒著炎熱的天氣殷勤工作,但是他們從第一個小時就被選上,也就不用擔心今天沒錢買食物,這是園主的愛與恩典;因此,園主並沒有虧待第一批進去的人,因為園主給了他們講好的工錢。

  同樣的,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人一樣,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有些人一出生就生長在很有錢的家庭或國家,有些人生長在貧窮的家庭或國家,雖有不同的境遇,但我們都屬同一位天父,在上帝的眼中,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基本的生存權利,這就是公平公義。

  多元創造新價值

  全世界目前約有63億人,族群及語言豐富且多元,還沒得到福音的人有多少呢?日本作家池田香代子女士,在她的著作《如果世界是100人村》繪本中提到,如果將世界縮小成只有100人的村子,其中有61人是亞洲人,13人是非洲人,13人來自南美和北美,12人是歐洲人,剩下的是南太平洋地區的人;因此在語言上,更是豐富多元。而這100人中有33人是基督教徒,亦即還有67人是其它宗教;然而在台灣,基督徒比率還不到4,這提醒我們要加緊傳福音的腳步。

  該書中也提到,這100人的地球村中,只有52人免於被逮捕、被恐嚇或死亡的恐懼,也就是說100人當中有48人,無法照著自己的信念和自我意識來行動和發言。

  更不平安的是,100人中有20人生活在武裝襲擊、地雷等殺戮和綁架的恐懼害怕之中。100人中有25人缺乏食物、也沒有地方可以遮風避雨。而這25人中有17人喝不到乾淨、安全的水。

  這群受苦的人就是我們要去傳福音、散播愛,帶給他們耶穌基督公義和平安的地方,這更是每個基督徒的角色與使命;因為耶穌的福音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四18)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最後一段,「要使人從罪中得釋放,使受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成為新創造的人,使世界成為祂的國度,充滿公義、平安與喜樂。」我們相信上帝要使人從罪惡中得釋放,使受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

  然而「相信」帶出責任,責任帶出行動力,這需要通過你我積極付出愛、為他人行動,從個人私利轉向社會公義,才能在多元的世界中創造出新的價值,引領眾人與上帝同行,成為公義、和平的根基。

  生活中落實公義

  我們知道要從個人私利轉向社會公義,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因為自從亞當夏娃犯罪後,人不斷在欺騙、驕傲、懶惰、自大、嫉妒、貪心、偏行己路、自私自利…等等罪性中生活,無法得到內心真正的平安與國家的和諧。

  先知彌迦所處的時代,有錢人剝削窮人,商人用不公平的秤和詭詐的法碼,法官判案決定於誰的出價高…(彌六10-12)。生活在這種混亂險惡的時代,「誰能像耶和華?」(這是「彌迦」的希伯來文意思)我們看到先知彌迦反映出社會大眾的痛苦,他站在人民的立場說公義的話,他所看到的社會不公義,就好像自己是一個飢餓的人,滿懷希望的進入一座果園,渴望從無花果樹上找到果子,但是園中沒有半個水果,所有的葡萄和無花果全被人摘光了,連剩下的也沒有;那應該結滿公義和平安的果子,已經早就被摘光了,彌迦失望痛心地哭倒在地。

  那是一個人性墮落的社會景象,因為人民早已不遵守摩西的律法,將田邊角落或是掉在地上的麥穗,和葡萄園中的葡萄,留下一些供給窮人或是過路的人食用(利廿三22;申廿三24)。

  除了謀算之外,找不到一個誠實正直、憐憫、謙卑「與上帝同行」的人,每一個人都剝削別人及窮人的基本權利。先知彌迦說得對,「誰能像耶和華?」若我們不進入悲傷的心靈,怎能知道如何為這世代痛悔、行出公義呢?

  先知彌迦向人民耳提面命:「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主同行。」(彌六8)上主喜悅的不是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彌六7),更不要人民炫耀自己所獻的;祂要的是百姓的良善、悔改的心,更重要的是要回到上帝的約。

  更新達成整全宣教

  這約不是任何物質形式的獻祭可以替代,就好像我們以為只要殷勤參加聚會、固定靈修禱告、守十一奉獻就足夠;其實上帝更要我們活出「與祂同行」三個內涵的生命: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我們要改變自己早已敗壞的內心,在扭曲的世代,謙卑自己,去看見人群的需要、憐憫人、照顧窮人、實行公義;否則人將無法生存,因為得不到上帝的同在(彌六9-16)。

  近年來我們持續差派宣教師到海外宣教,也支援世界各國的災難;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更以「一領一」成為宣教行動,包括信徒的一人領一人信主;有能力的教會能和小型教會彼此成為夥伴教會;以及一間教會領一間學校,進行生命教育的福音預工等等。

  特別是在社區關懷與宣教方面,除了急難救助以及與受苦的同胞一同受苦之外,近四年來,我們更是積極推動生命教育,至今至少已舉行培訓 68 場,訓練3850 名志工;今年,為配合總會的主題,也在兒童生命教育營會的教材上,特別出版《Shalom傳奇》,目的是要將耶穌為世人犧牲的愛與公義之內涵,傳揚給社區的小朋友,讓教會從成人到小孩都了解我們的宣教目標,也從教會到社區領受平安,且致力成為「使人和睦的人」(太五9)。

  然而,這些宣教行動都還不夠,我們還要更深地尋求上帝在台灣的旨意,持續在教會呼召弟兄姊妹。「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4~5)在捨己中謙卑與上帝同行,積極進入人群,看見鄰舍的需要、服事他們,讓社會的「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24)

  有一個故事說到:在一座廣大的森林裡,有一棵小樹常往地面瞧,望著那些比他矮小的小花小草之後,便洋洋自得的說:「你們看,我長得多麼高!離地好遠啊!」

  然而在森林中有一棵高大的古松,他舉目仰視穹蒼,謙卑地說:「我是何等渺小啊!離廣闊的天空好遠,還要多少年,我才碰得到天上的雲彩呢?」從這兩棵樹的對話,我們看到謙卑虛己的品格與生命。

  雖然長老教會強調整全的宣教,但我們必須先虛己,而不是成為自以為義的人,才能更深的認識人和上帝,在信靠中不斷更新宣教策略,成為一個真正行上帝公義的人。就好像這高大的松樹謙卑地說:「我們所做的是何等渺小啊!在上帝國裡還有好多好多地方需要去付出行動;幾時才能看到上帝公義和平國度的來到呢?」

  上帝是賜福的上帝

  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我們,就像上帝祝福以色列12支派一樣,每一個都可以得到摩西的祝福,因為我們都是祂從埃及、曠野中帶領出來的子民,更是摩西各按每支派的獨特性所得到的不同祝福。

  上帝希望每個民族都有他的特色和獨特的發展,在差異中彼此欣賞、尊重與接納,付出愛與關懷,使這個村子不因私利與暴行而分裂。上帝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上帝國更立基於我們在地球上所建立之多元與和平的世界,不靠強迫、剝削和不平等來維持。

  在台灣上帝賜福我們有這麼多元的族群與新住民,也供應我們多樣化的生物、美麗的大自然、多元的動植物與豐富的蔬果;教會及基督徒更應該不分種族、膚色、宗教、性別、國籍或年齡,在尊重包容中,看重人們應有的權利,落實社會公義。

  用愛與公義重建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能夠在人們視為黑暗的時期中,看到上帝的曙光;更在豐富多元的文化中,攜手打造共榮的新世紀,來榮耀上帝。

  

  ◎張德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2010.04.20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0年04月21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